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包括電機減速器、曲柄連桿機構、柱塞及泵體,電機減速器的上部以罩殼密封,其下部安裝面通過密封墊片以螺釘固定在泵體上;泵體上配置有柱塞套、自動排油閥、調壓閥、手動放氣閥、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自封式加油閥、儲油筒,內部相關油道連通;儲油筒的高油位溢油孔處安裝溢流單向閥,筒蓋上配有牽拉式低油位發訊器,內腔配置壓油活塞和錐形彈簧,頂部固定有間隙配合的筒蓋,在壓油活塞上裝有唇邊位置相對的第一Y型密封圈和第二Y型密封圈。本電動油脂泵不僅能提高抗振性能,而且能明顯改善耐污染性,可用于在惡劣工作條件下的潤滑泵源。
【專利說明】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型電動油脂泵,屬于潤滑【技術領域】中的功能基礎部件。
【背景技術】
[0002]在潤滑系統中,所采用的工作介質一般為稀油或油脂,由于油脂油膜強度高,形態保持能力強,不易流失及注油周期長,在不少通用機械設備中廣為采用。而對于一些工作條件惡劣,如汽車底盤、工程機械等設備中低速重載的運動部位,油脂幾乎成為唯一可選擇的潤滑介質。作為油脂集中潤滑系統中核心部件的油脂泵,也應在惡劣工作條件要求具有較高的工作可靠性。目前,在公知技術中,所采用的普通油脂泵,由于工作條件的改變,在使用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抗振性能差,尤其采用鋼球式自動排油閥結構的油脂泵,在劇烈振動的工作條件下,鋼球閥芯在無導向運動中動作易失調,啟閉遲滯,在柱塞高頻次往復注油時影響更甚;二是耐污染能力不足,由于油脂泵在高污染的環境下工作,各種污染物通過不同途徑侵入到油脂泵內腔,鋼球與閥口的密封面一旦存有微小污染物,即會導致密封失效而無法正常工作;三是油脂泵外表面結構密封性不良,極易為污染物侵入內腔提供通道,尤其在儲油筒筒壁上開設的高油位溢油孔,外來污染物很容易進入儲油筒內腔。本 申請人:申請的專利號為ZL 200520039961.X《微型電動油脂潤滑泵》,在機床、輕工機械等通常工作環境中使用具有很好的可靠性,但在振動劇烈及高污染環境中運行,其核心部件雙重密封組合式自動排油閥的工作可靠性明顯下降,故在實際使用中均存在一定局限性。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局限性。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包括電機減速器、曲柄連桿機構、柱塞及泵體,所述電機減速器的上部以罩殼通過密封墊緊固密封,其下部安裝面通過密封墊片以螺釘固定在泵體上;所述泵體上配置有柱塞套、自動排油閥、調壓閥、手動放氣閥、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自封式加油閥、儲油筒,內部相關油道連通;所述儲油筒的高油位溢油孔處安裝溢流單向閥,筒蓋上配有牽拉式低油位發訊器,內腔配置壓油活塞和錐形彈簧,頂部固定有間隙配合的筒蓋,在壓油活塞上裝有唇邊位置相對的第一 Y型密封圈和第二 Y型密封圈。
[0005]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的自動排油閥包括錐閥、嵌裝在錐閥錐形面上的矩形密封圈、壓板、彈簧,錐閥的端部由彈簧通過壓板壓緊在柱塞套的內錐面閥口上,形成硬密封面,矩形密封圈與柱塞套的內錐面則形成軟密封面。所述調壓閥為柱塞式插裝閥,包括第一 O型圈、滑閥、彈簧座、調壓彈簧、第二 O型圈、閥體、調整螺套、緊定螺釘。
[0006]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不僅能提高油脂泵的抗振性能,而且能明顯改善耐污染性,從而有效提高在惡劣工作環境下工作的可靠性,可用于在惡劣工作條件下的潤滑泵源。
[0007]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作進一步說明。【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微型電動油脂泵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排油閥結構示意圖。
[001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調壓閥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1.罩殼,2.密封墊,3.電機減速器,4.密封墊片,5.曲柄連桿機構,6.柱塞,
7.泵體,8.自動排油閥,9.自封式加油閥,10.調壓閥,11.手動放氣閥,12.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13.儲油筒,14.第一Y型密封圈,15.壓油活塞,16.第二Y型密封圈,17.錐形彈簧,
18.溢油單向閥,19.螺釘,20.筒蓋,21.牽拉式低油位發訊器,22.柱塞套,23.錐閥,24.矩形密封圈,25.壓板,26.錐閥導向體、27.彈簧,28.螺堵,29.第一 O型圈,30.滑閥,31.彈簧座,32.調壓彈簧,33.第二 O型圈,34.閥體,35.調整螺套,36.緊定螺釘,37.出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包括電機減速器3、曲柄連桿機構5、柱塞6及泵體7。電機減速器3的上部以罩殼I通過密封墊2緊固密封,其下部安裝面通過密封墊片4以螺釘固定在泵體7上,以隔絕外部污染物進入的通道。泵體7上配置有柱塞套22、自動排油閥8、調壓閥10、手動放氣閥11、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12、自封式加油閥9、儲油筒13,內部相關油道連通;儲油筒13的高油位溢油孔處安裝溢流單向閥18,筒蓋20上配有牽拉式低油位發訊器21,內腔配置壓油活塞15和錐形彈簧17,頂部以螺釘19固定有間隙配合的筒蓋20,在壓油活塞15上裝有唇邊位置相對的第一 Y型密封圈14和第二 Y型密封圈16。以上所組成的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除余留筒蓋20及螺釘19與儲油筒13之間的間隙作為油脂泵負壓吸油過程所必需建立大氣壓的通道外,其余與外部連通的通道均已封閉,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外部污染物侵入油脂泵的內部,從而提高在高污染環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0013]啟動前,用加油泵通過自封式加油閥9向儲油筒13內加注油脂,油脂經第一Y型密封圈14的外緣進入壓油活塞15與儲油筒13之間的間隙形成油膜,以減少壓油活塞運動阻力。同時由第二 Y型密封圈16外緣撐開封堵,以防止油脂進入壓油活塞15的上腔,壓油活塞15在注油壓力下向上移動直至高油位溢油孔處,油脂和可能混入的空氣經溢油單向閥18向外排出,以目視觀察判斷加注油脂過程應結束。通電啟動,電機減速器3通過曲柄連桿機構5驅動柱塞6往復運動,完成吸油和排油過程,從出油口 37排出壓力油脂,同時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12換向,關閉卸壓口。在吸油過程中,柱塞腔所產生負壓使壓油活塞15在上腔大氣壓和錐形彈簧17共同作用下向下移動,此時由第一 Y型密封圈14外緣撐開密封,這樣即使上腔中進入污染物也能有效予以隔離。至低油位時,壓油活塞15使與之連接的牽拉式低油位發訊器21動作發訊,提示應及時補充注油。當斷電時,油脂泵停止工作,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12復位換向,打開卸壓口,使壓力腔快速卸壓,以滿足卸壓式潤滑系統的工作要求。
[0014]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自動排油閥8包括錐閥23、嵌裝在錐閥錐形面上的矩形密封圈24、壓板25、彈簧27,錐閥23的端部由彈簧27通過壓板25壓緊在柱塞套22的內錐面閥口上,形成硬密封面,矩形密封圈24與柱塞套22的內錐面則形成軟密封面。在排油腔的背壓作用下所形成的雙重密封,能有效改善密封性能。錐閥23的桿部設置錐閥導向體26,在螺堵28的孔中往復運動時能保持動作的準確性,使抗振性能明顯提高。在閥口處形成的環錐形的排油流暢的流道,也提升了對可能殘留在流道處污染物的沖洗能力,使在高污染的環境中,也具有較高的工作可靠性。
[0015]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調壓閥10為柱塞式插裝閥,包括第一 O型圈29、滑閥30、彈簧座31、調壓彈簧32、第二 O型圈33、閥體34、調整螺套35、緊定螺釘36。通過調節調整螺套35、調壓彈簧32和滑閥30的動作壓力,并用緊定螺釘36鎖緊,當滑閥30動作時,通過閥體34使壓力通道與回油連通溢油,保持油脂泵出油壓力穩定。第一 O型圈29與第二 O型圈33用于插裝閥安裝時隔離壓力通道和回油通道。由于滑閥30與閥體34之間有足夠的導向長度,能保持動作平穩,與鋼球式調壓閥相比,其抗振性和耐污染性具有明顯的改善。
【權利要求】
1.一種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包括電機減速器(3)、曲柄連桿機構(5)、柱塞(6)及泵體(7),其特征是:所述電機減速器(3)的上部以罩殼(I)通過密封墊(2)緊固密封,其下部安裝面通過密封墊片(4 )以螺釘固定在泵體(7 )上;所述泵體(7 )上配置有柱塞套(22 )、自動排油閥(8)、調壓閥(10)、手動放氣閥(11)、全封閉式電磁換向閥(12)、自封式加油閥(9)、儲油筒(13),內部相關油道連通;所述儲油筒(13)的高油位溢油孔處安裝溢流單向閥(18),筒蓋20上配有牽拉式低油位發訊器(21 ),內腔配置壓油活塞(15)和錐形彈簧(17),頂部固定有間隙配合的筒蓋(20),在壓油活塞(15)上裝有唇邊位置相對的第一 Y型密封圈(14)和第二 Y型密封圈(1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其特征是:所述的自動排油閥(8)包括錐閥(23)、嵌裝在錐閥錐形面上的矩形密封圈(24)、壓板(25)、彈簧(27),錐閥(23)的端部由彈簧(27 )通過壓板(25 )壓緊在柱塞套(22 )的內錐面閥口上,形成硬密封面,矩形密封圈(24)與柱塞套(22)的內錐面則形成軟密封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其特征是:所述錐閥(23)的桿部設有錐閥導向體(26)。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半封閉式微型電動油脂泵,其特征是:所述調壓閥(10)為柱塞式插裝閥,包括第一O型圈(29)、滑閥(30)、彈簧座(31)、調壓彈簧(32)、第二 O型圈(33)、閥體(34)、調整螺套(35),緊定螺釘(36)。
【文檔編號】F16N23/00GK203718352SQ201420112936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3日
【發明者】王振永, 葉明森, 吳玉升, 呂浩軍, 陳益敬 申請人:浙江流遍機械潤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