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潤滑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
背景技術:
潤滑泵是一種潤滑設備,向潤滑部位供給潤滑劑的。機械設備都需要定期的潤滑,以前潤滑的主要方式是根據設備的工作狀況,到達一定的保養周期后進行人工潤滑,比如通俗說的打黃油。潤滑泵可讓這種維護工作更簡便。潤滑裝置能有效地減少設備故障,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延長機器使用壽命。
傳統的氣動潤滑泵有很多問題存在,例如泵體內的油壓過大時,油壓無法釋放,存在泵體因壓力過大而爆炸的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防止爆炸的氣動油脂潤滑泵。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包括有泵體以及與泵體連接的氣缸;所述泵體設有出油孔、脫壓孔、第一油道、第二油道、氣缸腔以及出油通道;所述出油孔設于第一油道中;所述第一油道與氣缸腔貫通;所述氣缸腔與第二油道貫通;所述脫壓孔設于第二油道中;所述出油通道的一端與第二油道貫通;所述出油通道的另一端設有出油口;所述氣缸的活塞桿在氣缸腔中活動;
所述第一油道設有單向閥;所述第二油道與出油通道之間設有脫壓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單向閥包括有單向閥體、第一彈簧以及滾珠;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第一油道的內壁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滾珠連接;所述出油孔設于單向閥體的一端;所述單向閥體的另一端設有單向閥口;所述滾珠與單向閥口抵靠。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單向閥體設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脫壓閥包括有脫壓閥體、膠塞以及外殼;所述脫壓閥體與膠塞均設于外殼內;所述脫壓孔設于脫壓閥體的一端;所述脫壓閥體的另一端設有脫壓閥口;所述膠塞與脫壓閥口抵靠;
所述外殼設有管道;所述膠塞設于管道內;所述管道的一端設有管道口;所述管道口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管道內壁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膠塞連接;所述管道的另一端設有與出油通道貫通的通孔。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出油口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出油口分別設于泵體的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脫壓閥,使得當泵體內的壓力過大時,脫壓泵的脫壓孔打開,多余的潤滑油流回至油箱內,并將壓力泄放,防止泵體因壓力過大而爆炸。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泵體的截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單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脫壓閥的截面圖;
圖1至圖4中的附圖標記說明:
1-泵體;2-氣缸;31-出油孔;32-第一油道;4-氣缸腔;51-脫壓孔;52-第二油道;61-出油口;62-出油通道;7-單向閥;71-單向閥體;711-單向閥口;72-第一彈簧;73-滾珠;74-密封圈;8-脫壓閥;81-脫壓閥體;811-脫壓閥口;82-膠塞;83-外殼;831-管道;832-管道口;833-通孔;84-第二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由圖1至圖4可知;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包括有泵體1以及與泵體1連接的氣缸2;所述泵體1設有出油孔31、脫壓孔51、第一油道32、第二油道52、氣缸腔4以及出油通道62;所述出油孔31設于第一油道32中;所述第一油道32與氣缸腔4貫通;所述氣缸腔4與第二油道52貫通;所述脫壓孔51設于第二油道52中;所述出油通道62的一端與第二油道52貫通;所述出油通道62的另一端設有出油口61;所述氣缸2的活塞桿在氣缸腔4中活動;
所述第一油道32設有單向閥7;所述第二油道52與出油通道62之間設有脫壓閥8。
具體地,在使用的時候,出油孔31與脫壓孔51均與油箱連接,當氣缸2的活塞桿回縮的時候,氣缸腔4與第一油道32產生負壓,此時單向閥7打開,潤滑油從出油孔31進入第一油道32,然后經過氣缸腔4后達到第二油道52;此時脫壓閥8的回流口即脫壓孔51關閉,潤滑油在第二油道52進入脫壓閥8后流向出油通道62,并在出油口61流出;
在氣缸2停止工作的時候,泵體1內的壓力過大,需要對泵體1進行脫壓,此時脫壓泵的脫壓孔51打開,多余的潤滑油流回至油箱內,并將壓力泄放,防止泵體1因壓力過大而爆炸。
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所述單向閥7包括有單向閥體71、第一彈簧72以及滾珠73;所述第一彈簧72的一端與第一油道32的內壁連接;所述第一彈簧72的另一端與滾珠73連接;所述出油孔31設于單向閥體71的一端;所述單向閥體71的另一端設有單向閥口711;所述滾珠73與單向閥口711抵靠。
具體地,當氣缸2的活塞桿回縮的時候,氣缸腔4與第一油道32產生負壓,潤滑油從出油孔31進入單向閥體71內,并且推動滾珠73使得第一彈簧72壓縮,將單向閥口711打開,潤滑油進入至第一油道32內,從而分別經過氣缸腔4、第二油道52、出口通道后從出油口61流出;
當氣缸2的活塞桿伸出的時候,單向閥體71內的油壓小于第一彈簧72的壓縮力,第一彈簧72復位,滾珠73再一次將單向閥口711堵塞。
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所述單向閥體71設有密封圈74。通過設置密封圈74能夠保證單向閥7與泵體1的密封性。
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所述脫壓閥8包括有脫壓閥體81、膠塞82以及外殼83;所述脫壓閥體81與膠塞82均設于外殼83內;所述脫壓孔51設于脫壓閥體81的一端;所述脫壓閥體81的另一端設有脫壓閥口811;所述膠塞82與脫壓閥口811抵靠;
所述外殼83設有管道831;所述膠塞82設于管道831內;所述管道831的一端設有管道口832;所述管道口832設有第二彈簧84;所述第二彈簧84的一端與管道831內壁連接;所述第二彈簧84的另一端與膠塞82連接;所述管道831的另一端設有與出油通道62貫通的通孔833。
具體地,當氣缸2的活塞桿回縮的時候,潤滑油流向第二油道52;從管道口832進入管道831內,膠塞82由于受到油壓的作用,拉伸第二彈簧84向管道831另一端運動,并且膠塞82向內收縮,此時膠塞82將脫壓閥口811堵塞,潤滑油只能從管道831另一端的通孔833流向出油通道62,并從出油口61流出;
當氣缸2停止工作的時候,第二彈簧84復位,滾珠73將脫壓閥口811打開,多余的潤滑油從脫壓閥口811流向脫壓閥體81內,并從脫壓孔51流回油箱內,同時能夠將泵體1的壓力降低。
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氣動油脂潤滑泵,所述出油口61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出油口61分別設于泵體1的兩側。在使用的時候,可以使用其中的一個出油口61作潤滑油流出,另一個出油口61增加壓力開關從而能夠增大出油的油壓。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