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保護裝置及應用其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更特別地,保護裝置可用于控制自動化生產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工具機與自動化設備需依靠專用控制裝置來操作運行,這些裝置通常具有較大體積,且需要透過傳輸線與設備連接得以操作設備。因此,傳統控制裝置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笨重、單一性(單一控制裝置僅能操作單一設備),以及不便利性等等。為解決上述的問題,具有輕薄、多功能、高便利性的移動終端裝置漸漸取代傳統的控制裝置。
隨著現今移動終端裝置的功能演進,許多的自動化設備也開始采用移動終端裝置來操作運行。除了增加機動性外,在智能移動終端的技術進步下,只要透過安裝不同的作業系統,一臺智能移動終端就可以執行不同種自動化設備的操作。此類移動終端因其高機動性的需求,多半在尺寸上的設計皆以極輕量化為目標。為了避免碰撞等外在因素造成移動終端的受損,各種移動終端保護裝置也相繼被開發出來。
然而,現行所采用的移動終端的保護裝置仍具有許多不完善的缺點,如大部分保護裝置為套狀或殼狀結構,其設計通常為半永久性的安裝,只在保護裝置損壞時進行拆卸,沒有針對需經常拆卸的情況下進行特殊的設計。此外,保護裝置僅提供保護功能,未包含能滿足使用者針對特定需求使用的互動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保護裝置所存在的問題,如拆卸的不便利性,以及保護裝置僅提供保護而不具有特殊功能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護裝 置及應用其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一種自動化生產系統,包含自動化設備、移動終端、至少一保護裝置、傳輸線。移動終端與自動化設備連接,且可遠端控制自動化設備。保護裝置可拆卸地配置于移動終端,保護裝置包含一殼體以及設置于殼體上的至少一控制元件。傳輸線連接自動化設備及保護裝置,使用者操控控制元件并透過傳輸線將控制指令傳輸至自動化設備。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保護裝置,包含殼體、至少一控制元件、傳輸線。控制元件配置于殼體上,且殼體連接移動終端。控制元件透過傳輸線將控制訊息傳輸至自動化設備。
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裝置的優點在于,透過設置于保護裝置上的控制元件,當使用者透過移動終端對自動化生產系統進行主要操作時,保護裝置除了具有保護作用外,使用者亦可透過保護裝置對自動化生產系統執行特殊的指令,豐富了整個保護裝置應用的范圍。
附圖說明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的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化生產系統的示意圖。
圖2A及圖2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保護裝置的俯視圖與立體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防撞條的立體視圖。
圖4A為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保護裝置、防撞條與移動終端的安裝示意圖。
圖4B及圖4C分別為圖4A的保護裝置、防撞條與移動終端在安裝后的俯視透視圖及仰視透視圖。
圖5A至圖5D為本實用新型的不同實施例的控制元件以及安裝示意圖。
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裝置的透視圖以及安裝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多個自動化生產系統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10x、10y 系統
100、100x、100y 自動化設備
110 移動終端
120、120a、120b、120x、120y 保護裝置
121、121a、121b、121x、121y 殼體
122、122a、122b、122c、122d、122e、122f、122g、122h、122i、122x、122y 控制元件
124 防撞保護鰭片
130、130x、130y 傳輸線
140 防撞條
151 固定背板
152 固定帶
1101 顯示器
1211 安裝面
1401 截面輪廓
C 通道
R1、R2、R3、R4 溝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圖式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了解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后,當可由本實用新型所教示的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并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范圍。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化生產系統的示意圖。自動化生產系統10包含自動化設備100、移動終端110、保護裝置120,以及傳輸線130,其中保護裝置120更包含殼體121及配置于殼體121上的控制元件122。移動終端110透過網絡等與自動化設備100連接。透過遠端操控,解決了傳統控制裝置需要透過傳輸線才能控制自動化設備的不方便的問題,達到輕薄、便利的效果。于部分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10可為平板式計算機,而自動化設備100可為機械手臂等用于自動化生產線的設備。保護裝置120配置于移動終端110的 外緣,殼體121用以保護移動終端110免于碰撞等因素造成損壞。此外,由于保護裝置120另外包含位于殼體121上的控制元件122,于部分實施例中,每一控制元件122具有一特定指令,如促動開關、緊急停止等。透過殼體121的內部電路,可將控制元件122的控制指令透過傳輸線130直接傳遞至自動化設備100,而不需經過移動終端110。因此,使用者除了透過移動終端110對自動化設備100進行主要的操作外,亦可透過保護裝置120對自動化設備100執行特定功能(如控制元件122所對應的指令)另一方面,于部分實施例中,保護裝置120具有連接埠與移動終端110連接,使用者可將控制元件122的控制訊息傳輸至移動終端110并控制移動終端110。如此一來,保護裝置120具有保護移動終端110以及控制自動化設備100的效果,且保護裝置120亦可控制移動終端110。
圖2A及圖2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保護裝置的俯視圖與立體視圖。保護裝置120具有殼體121,于本實施例中,殼體121為一握把,殼體121的一側具有內凹的弧形輪廓,供使用者以較舒服的姿勢操縱裝置。此外,殼體121相對于內凹的弧形輪廓的一側為安裝面1211,安裝面1211為配置移動終端110的表面,且配置有第一溝槽R1及第二溝槽R2,如圖2B所示,其中第一溝槽R1用于將移動終端110(如圖1所示)的一側嵌入,使移動終端110可固定于保護裝置120上。于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溝槽R1內可配置有磁鐵,并透過磁力吸附的方式加強固定移動終端110。于部分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溝槽R1的材質可為橡膠,并透過彈力及摩擦力,加強固定嵌入至第一溝槽R1內的移動終端110。于部分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溝槽R1內可設置有連接埠(未示出),透過殼體121內的內部電路,操作者可將控制指令經由連接埠傳輸至移動終端110,詳細內容將在后續說明。另一方面,第二溝槽R2用于嵌入防撞條140,使移動終端110受到更完善的保護,詳細細節將于后續說明。
殼體121還包含第三溝槽R3及第四溝槽R4,其中第三溝槽R3用于配置控制元件122(如圖1所示),第四溝槽R4用于配置傳輸線130。于本實施例中,殼體121具有兩個配置于殼體121同一側的第三溝槽R3,然而本實用新型將不限于此,使用者可依據使用上的需求或舒適程度,設計第三溝槽R3的數量及位置。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防撞條的立體視圖。防撞條140具有截面輪廓1401,須注意,截面輪廓1401必須一致于第二溝槽R2的輪廓(如圖2B所示)。此外,防撞條140中具有通道C,其用途在于:若多個保護裝置120間有透過電線連接時,可將電線配置于通道C中,以避免電線受到外力等因素造成損壞,詳細內容將在后續說明。于本實施例中,截面輪廓1401為“C”字形,但不限定于此。于部分實施例中,防撞條140可為塑料、橡膠,或其他具有保護性的材料。
圖4A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保護裝置與防撞條的安裝示意圖。圖4B及圖4C分別為圖4A的移動終端與保護裝置在安裝后的俯視透視圖及仰視透視圖。移動終端110內安裝有系統程序,且具有觸控顯示器1101,使用者可透過觸控顯示器1101遠端控制自動化設備100。于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10的短邊的兩側分別配置有第一保護裝置120a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且移動終端110的兩端分別嵌入至第一保護裝置120a的殼體121a以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的殼體121b的第一溝槽R1(如圖2B所示)中。另外,移動終端110的長邊的兩側分別配置有防撞條140,且防撞條140的兩端分別嵌入至第一保護裝置120a以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的第二溝槽R2(如圖2B所示)中。應注意,于本實施例中,防撞條140僅配置于移動終端110的一側,并透過第一保護裝置120a以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固定,移動終端110并未固定于防撞條140上,然本實用新型將不限于此。
第一保護裝置120a配置有安裝在第三溝槽R3(如圖2B所示)的第一控制元件122a,且第一保護裝置120a的下方配置有安裝在第四溝槽R4(如圖2B所示)內的傳輸線130,傳輸線130的另一端連接至自動化設備(如第1圖所示)。此外,第一控制元件122a透過保護裝置120a內的內部電路將控制訊號傳遞至傳輸線130,再透過傳輸線130將控制訊號傳遞至自動化設備100(如圖1所示),藉此使用者可透過保護裝置120a直接操作自動化設備100,而不需經過移動終端110。于本實施例中,第一控制元件122a為安全開關,由于第一控制元件122a的控制指令藉由傳輸線130直接連接至自動化設備100,相較于移動終端110的遠端操縱,傳輸線130直接連接自動化設備100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因此,若遇到緊急突發狀況而需在短時間內令自動化設備100停止時,使用者可透過第一控制元件122a迅速地停止自動化 設備100的運作,以確保安全。
第二保護裝置120b配置有安裝在第二保護裝置120b一側的第二控制元件122b。由于圖4C為保護裝置與移動終端在安裝后的仰視圖,第二控制元件122b實質上位于移動終端110的下方,一般而言,當使用者以正常姿勢拿握第二保護裝置120b時,拇指位于保護裝置120b上方(即位于圖4B的俯視圖的一側),而除拇指以外的四指位于移動終端110的下方(即位于圖4C的仰視圖的一側),使用者透過下方四指觸壓第二控制元件122b傳遞控制訊號。于部分實施例中,第二控制元件122b為一驅動開關,且如前文所述,第二保護裝置120b內的第一溝槽R1(如圖2B所示)內具有連接埠,由于移動終端110嵌入至第一溝槽R1內,并與連接埠連接,第二控制元件122b的控制訊號可藉由第二保護裝置120b的內部電路,將訊號傳遞至移動終端110內,藉此控制移動終端110。由于第二控制元件122b為驅動開關,使用者必須按壓住第二控制元件122b,并解除移動終端110的鎖定,得以透過移動終端110遠端操作自動化設備100,其用意是確保使用者在一個正確的姿勢下操作移動終端110,以避免操作上的疏忽。
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保護裝置120a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的兩端還配置有數個防撞保護鰭片124,且不以此為限。如此一來,當使用者不慎手滑,使移動終端110摔落地面時,第一保護裝置120a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上的防撞保護鰭片124可達到緩沖撞擊力道的效果,以增加保護能力。
于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10的短邊兩側分別配置兩保護裝置120a及120b,而長邊兩側皆配置防撞條140,用以保護移動終端110。且使用者可透過保護裝置120a及120b控制自動化設備100或移動終端110,使得保護裝置120a及120b同時具有保護以及控制的雙重功效。以上的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之其中一態樣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于部分實施例中,第二保護裝置120b上可配置有另一用于操控自動化設備的控制元件(未示出),透過連接第一保護裝置120a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的電線(未示出),可將第二保護裝置120b上的控制元件的控制訊號透過此電線傳遞至第一保護裝置120a,再透過配置于第一保護裝置120a上的傳輸線130,一并將自第一保護裝置120a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所傳出的控制訊號傳遞至自動化設備100。如前文所述,由于防撞條140中具有通道C(如 圖3所示),可將連接第一保護裝置120a及第二保護裝置120b的電線配置于通道C中,以保護電線不受外力等因素造成損壞。
圖5A至圖5D為本實用新型的不同實施例的控制元件以及安裝示意圖。控制元件122c、122d、122e、122f、122g、122h、122i分別為促動開關、緊急停止、定位按鈕、模塊按鈕、旋轉手輪、滾輪開關、方向按鈕。使用者可根據實際狀況將所需要的控制元件配置于不同位置,如圖所示。然而,圖標僅為范例性質,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裝置的透視圖以及安裝示意圖。于本實施例中,固定裝置150包含固定背板151及固定帶152,固定背板151的四端分別連接一固定帶152。固定帶152分別連接至保護裝置120的四個端點,于部分實施例中,固定帶152可透過螺絲、栓塞,或磁力吸附等方式附著于保護裝置120上。在這樣的配置之下,固定裝置150可進一步強化整體結構,使得移動終端110若不小心掉落地面時,不會因為撞擊力道過大而與保護裝置120分離。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多個自動化生產系統的示意圖。于本實施例中,提供兩自動化生產系統10x及10y,分別用于不同的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生產系統10x包含自動化設備100x、保護裝置120x以及傳輸線130x,其中保護裝置120x包含殼體121x及控制元件122x。而自動化生產系統10y包含不同于自動化生產系統10x的自動化設備100y、保護裝置120y以及傳輸線130y,其中保護裝置120y包含殼體121y及控制元件122y。另一方面,一移動終端110,內安裝有不同的系統程序,分別對應至不同自動化設備。于本實施例中,移動終端110至少具有一系統程序用于遠端操控自動化設備100x,且至少具有另一系統程序用于遠端操控自動化設備100y。
于生產過程中,當使用者欲使用系統10x時,可先將移動終端110切換至對應系統10x的系統程序,以遠端操作自動化設備100x,再將移動終端110配置于保護裝置120x,藉此于操控自動化設備100x的同時可以受到保護裝置120x的保護,且如前文所述,保護裝置120x透過傳輸線130x連接并直接控制自動化設備100x。另外,于部分實施例中,保護裝置120x亦可控制移動終端110以達到不同目的,例如解除移動終端110的鎖定等應用。
接著,當使用者欲使用系統10y時,由于移動終端110為可拆卸地配置 于保護裝置120x,且亦安裝有控制自動化設備100y的系統程序,使用者僅需將移動終端110自保護裝置120x卸下并將移動終端110配置于另一處的保護裝置120y,藉此控制自動化設備110y,其安裝與控制的原理與前述相同,后續將不再贅述。因此,由于移動終端110安裝不同系統程序,加上移動終端110的可拆卸性,使用者可僅僅使用一個移動終端110,便可操縱位于不同地點,且具有不同功能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如系統10x及10y)。應注意,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將不限制于二個。
此種設計使得單一移動終端僅需切換內部的系統程序便可操作不同自動化系統,大大地降低成本(如不必生產具有單一功能的移動終端),且由于移動終端具有輕、薄之特性以及遠端操控的便利性,使得整體生產線更人性化。另一方面,由于保護裝置同時具有保護以及控制的多重功能,使得使用者透過移動終端對自動化設備進行主要操作時,不但可使移動終端受到保護,更可以透過保護裝置的特殊指令豐富了整體的控制應用范圍。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保護裝置,包含殼體、配置于殼體上的控制元件,以及傳輸線。保護裝置配置于移動終端外緣,且使用者可透過保護裝置上的控制元件,將控制指令透過傳輸線傳輸至自動化設備,以達到控制的目的。或使用者可透過保護裝置上的控制元件控制移動終端。此設計可使保護裝置同時具有保護以及控制自動化設備或移動終端的雙重功效。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一較佳實施例實用新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