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

文檔序號:251827閱讀:759來源:國知局
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將多只實驗用大鼠標號并隨機且平均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每組大鼠分為相同數量的假手術組和實驗組,且假手術組大鼠數量、實驗組大鼠數量至少為6只;每只大鼠均依次進行造模操作和硬組織切片制作;最后比對假手術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以及實驗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以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本申請對大鼠植入所述植入物時為微創手術,故對大鼠的創傷非常小,從而減少對大鼠肩關節生理構造的影響;同時,該方法操作簡單,難度小,且大鼠不易感染,故大鼠的存活率非常高,且植入物植入后與大鼠肩峰之間不會發生相互移位,進而保證動物肩袖損傷模型的成功率。
【專利說明】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大鼠肩峰撞擊征模型研究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肩袖損傷在老年人和運動員中發病率較高,是臨床導致肩關節疼痛和運動障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肩部疼痛現已成為繼慢性頭痛和慢性下腰痛之后的第三大疼痛,且呈顯著上升趨勢,但是造成肩袖損傷的原因以及治療策略目前還有爭議,也是近年研究的熱點問題。Neer認為95%的肩袖損傷是由肩峰撞擊綜合征引起的,肩峰撞擊綜合征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肩峰下間隙變窄的情況,肩袖應在一個寬松而平滑的空間內進行收縮和活動,若此空間變得狹窄則會導致肩袖的磨損和斷裂,造成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但是,肩峰撞擊征與肩袖損傷的關系、以及如何促進損傷肩袖的強度恢復,目前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其也是近期研究的熱點問題。臨床發現大部分肩袖損傷發生于沒有外傷史的老年人,且多為岡上肌腱關節面的部分斷裂],但是目前的動物模型都不能很好模擬這種慢性肩袖損傷。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一種為慢性肩袖損傷以及肩峰撞擊征的研究提供組織學觀察的動物模型。
[0003]在既往的文獻報道中,用于研究肩袖損傷的動物模型主要有羊、犬、兔和大鼠。羊和犬的生長發育周期長,飼養和管理成本較高,故羊和犬不適合應用于大樣本量的實驗研究。另外,兔的體型相對較大,故有利于手術操作,所以常應用于肩袖的急性損傷以及手術修復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急性創傷性肩袖損傷僅占有癥狀肩袖損傷的8%,臨床中大部分肩袖損傷屬于慢性損傷,但是兔子單價貴,飼養管理的成本也較高,故其性價比相對于肩袖損傷模型的建立比較低。而大鼠的肩袖結構發達,特別是其R下肌的腱性部分很長,并穿過鎖骨、肩峰和連接這些骨性結構的韌帶共同形成的拱形結構,與人類十分相似。因此,價格低、繁殖快、便于飼養和管理的大鼠,更適合用于建立慢性肩袖損傷的動物模型。
[0004]現有的肩峰撞擊綜合征動物模型主要是Schneeberger AG等學者于1998年發表的肩胛網自體骨片移植大鼠模型,其原理是從對側肩胛網取骨片,穿孔并結扎固定于肩峰下,與大鼠R下肌摩擦。但是,這種模型建立方法及動物模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0005]1、植入骨片的過程中要求剝離大鼠的三角肌起點,打開肩關節,故對大鼠的創傷非常大,從而對肩關節生理構造的影響大,恢復期較長;
[0006]2、造模手術需要顯微操作,需要雙側手術,難度大,時間長,易感染,且感染率高達3.6% ;
[0007]3、植入骨片容易移位,遠期造模失敗率高,且失敗率高達46.4% ;
[0008]4、所移植骨片的厚度難以精確定量;
[0009]5、其模擬出的是臨床中比較少見的肌腱滑囊面撕裂和全層斷裂,而不是模擬出肌腱內部和肌腱關節面撕裂,故不能很好的滿足慢性肩袖損傷的研究。

【發明內容】
[0010]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陷和各種不足之處,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對大鼠創傷小、對肩關節結構功能影響小、造模成功率高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
[0011]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將多只實驗用大鼠標號并隨機且平均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每組大鼠分為相同數量的假手術組和實驗組,且假手術組大鼠數量、實驗組大鼠數量至少為6只;每只大鼠均依次進行造模操作和硬組織切片制作;
[0012]所述造模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13]1)、對大鼠進行腹腔注射麻醉劑;
[0014]2)、對大鼠備皮消毒后摸到大鼠肩峰,拉起大鼠肩峰處的皮膚并剪一切口 ;[0015]3)、緊貼大鼠肩峰內側刺入一植入物,所述植入物包括構成一體結構的植入部和穿刺部,所述植入部包括平行設置的上作用片和下作用片、以及用于連接上作用片和下作用片的連接片,所述上作用片、連接片、下作用片形成一鉤槽,所述穿刺部從下作用片的端部向外延伸;
[0016]4)、所述穿刺部刺入大鼠肩峰,且穿刺部緊貼大鼠肩峰的下表面行進、并貼著大鼠三角肌的后緣從大鼠肩峰外側刺出,以將大鼠肩峰夾持在植入物的上作用片和下作用片之間;
[0017]5)、將植入部和大鼠肩峰固定,之后將穿刺部剪去;
[0018]6)、假手術組大鼠在置入植入物后即刻取出植入部,實驗組大鼠在置入植入物后不取出植入部;
[0019]所述硬組織切片制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20]7)、分別在進行造模操作后的2周、4周、6周、8周處死A組、B組、C組、D組大鼠,獲取被處死大鼠的雙側肩關節標本、并切割肩關節標本,且肩關節標本的底面與大鼠網下肌腱走形方向平行;
[0021]8)、對每個大鼠的肩關節標本都依次進行固定操作、包埋操作、以及切片和磨片操作;
[0022]所述固定操作為:將肩關節標本置于10%的甲醛水溶液中固定7天;
[0023]所述包埋操作為:將肩關節標本依次放置在的乙醇中進行各24h的梯度脫水,再將肩關節標本浸泡在浸塑液中30天;之后肩關節標本置于一包埋瓶中,并滴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擰緊包埋瓶的瓶蓋,且對包埋瓶進行與大鼠標號一一對應的標記;將包埋瓶放置在60°C的水浴中聚合48h,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凝固成包埋塊;
[0024]所述切片和磨片操作為:取出包埋塊,磨出組織面,并沿垂直于包埋塊的長軸方向切片,之后將切片粘結于樹脂載片上;研磨切片,直至切片厚度為40-60 μ m ;對切片進行拋光;之后清洗切片,并將切片自然晾干;
[0025]9)、比對假手術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以及實驗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
[0026]進一步地,所述切片和磨片操作完成后,還需對切片進行VG染色操作,所述VG染色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27]81)、將切片放置在0.1 %的甲酸中浸泡3min后水洗;
[0028]82)、將切片放置在20%的甲醇中浸泡2h后水洗3min ;[0029]83)、將切片放置在60°C的水浴亞甲基藍中浸泡5min后,60°C水洗3min ;
[0030]84)、將切片放置在苦味酸和品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5min ;
[0031]85)、將切片用無水乙醇洗,并自然晾干。
[0032]進一步地,所述上作用片上設有第一凹槽,下作用片上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別位于植入物的兩側;所述步驟5)中,植入部和大鼠肩峰通過蠶絲線固定,所述蠶絲線卡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
[0033]優選地,所述穿刺部的端部為一尖頭,且穿刺部的端部設有一延伸至所述尖頭的傾斜面。
[0034]進一步地,所述步驟7)中,切割后的肩關節標本的大小為15_X 15_X 15_。
[0035]優選地,所述植入物的材料為聚醚醚酮。
[0036]優選地,所述步驟6)完成后,還對大鼠進行腹腔注射抗生素。[0037]進一步地,在進行步驟4)時,將大鼠放置在一固定裝置上,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底板、固定在底板中間的三棱柱支架、以及四根均勻分布在三棱柱支架四周的綁柱,所述綁柱底部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三棱柱包括底面、以及對稱設置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大鼠側放在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上,且大鼠的四肢通過綁帶捆綁在綁柱上。
[0038]優選地,所述步驟7)中,在切割肩關節標本前,先在大鼠岡下肌的肌腹中點處、以及在大鼠肩峰處均插入大頭針,再以兩個大頭針之間的連線作為切割標記來切割所獲取的肩關節標本。
[0039]本發明涉及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0]本申請對大鼠植入所述植入物時為微創手術,故對大鼠的創傷非常小,從而減少對大鼠肩關節生理構造的影響,保證大鼠肩關節構造在短期內能夠順利恢復;同時,該方法操作簡單,難度小,且大鼠不易感染,故大鼠的存活率非常高,且植入物植入后與大鼠肩峰之間不會發生相互移位,進而保證動物肩袖損傷模型的成功率。
[0041]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對本專利進行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2]圖1為本發明的流程圖。
[0043]圖2為本發明中植入物的結構示意圖。
[0044]圖3為圖2的主視圖。
[0045]圖4為本發明中植入物植入大鼠肩峰時的結構示意圖。
[0046]圖5為本發明中植入物植入大鼠肩峰后的結構示意圖。
[0047]圖6為本發明中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48]圖7為本發明中大鼠與固定裝置的連接示意圖。
[0049]元件標號說明
[0050]I植入物
[0051]11植入部
[0052]111上作用片[0053]112下作用片
[0054]113連接片
[0055]114鉤槽
[0056]115第一凹槽
[0057]116第二凹槽
[0058]12穿刺部
[0059]121傾斜面
[0060]2蠶絲線
[0061]3固定裝置
[0062]31底板
[0063]32三棱柱支架
[0064]321底面
[0065]322第一斜面
[0066]323第二斜面
[0067]33綁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6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介紹。
[0069]本發明提供一種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如圖1所示,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多只實驗用大鼠標號并隨機且平均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每組大鼠分為相同數量的假手術組和實驗組,且假手術組大鼠數量、實驗組大鼠數量至少為6只;每只大鼠均依次進行造模操作和硬組織切片制作。本實施例中,實驗用大鼠由動物實驗中心提供,每只大鼠的體重為277.25 ±22.03g,大鼠一共為48只,隨機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后,故每組中有12只大鼠,且每組中隨機選取6只大鼠為假手術組大鼠,剩下的6只大鼠為實驗組大鼠,并分別對每組的大鼠進行標號。如A組的12只大鼠可分別標為Al、A2、…、A12,標號Al至A6為假手術組大鼠,標號A7至A12為實驗組大鼠;同理,B組、C組、D組的12只大鼠也這樣分類;當然,根據每個實驗者習慣的不同,對每組大鼠的標號也可采用其他方式。
[0070]本申請中,所述造模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71]1)、大鼠稱中,并對大鼠進行腹腔注射麻醉劑,所述麻醉劑為10%水合氯醛,
0.3ml/100g;
[0072]2)、對大鼠備皮消毒后摸到大鼠肩峰,拉起大鼠肩峰處的皮膚并剪一大小約為
2.5cm的切口,由于大鼠的肩峰有2個,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隨機抽取大鼠2個肩峰中的一個;
[0073]3)、緊貼大鼠肩峰內側刺入一植入物1,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植入物I包括構成一體結構的植入部11和穿刺部12,所述植入部11包括平行設置的上作用片111和下作用片112、以及用于連接上作用片111和下作用片112的連接片113,所述上作用片111、連接片113、下作用片112形成一鉤槽114,所述穿刺部12從下作用片112的端部向外延伸;
[0074]4)、所述穿刺部12刺入大鼠肩峰,且穿刺部12緊貼大鼠肩峰的下表面行進、并貼著大鼠三角肌的后緣從大鼠肩峰外側刺出,以將大鼠肩峰夾持在植入物I的上作用片111和下作用片112之間,如圖4所示;
[0075]5)、將植入部11和大鼠肩峰固定,之后將穿刺部12剪去,如圖5所示;
[0076]6)、假手術組大鼠在置入植入物I后即刻取出植入部11,作為假手術對照,實驗組大鼠在置入植入物I后不取出植入部11。
[0077]該造模操作過程中,將植入物I植入大鼠肩峰的過程中,是將植入物I的穿刺部12刺入的,故其為一微創操作,其未將大鼠的三角肌剝離,大大減少對大鼠的創傷,從而大大降低對大鼠肩關節生理構造的影響,縮短大鼠的恢復期。另外,該造模操作簡單易操作,且操作過后大鼠不易感染;同時,植入物I的植入部11和大鼠肩峰固定,故兩者之間不會發生相對移動,從而提供造模的成功率。
[0078]優選地,所述步驟6)完成后,還對大鼠進行腹腔注射抗生素,所述抗生素為硫酸卡那霉素,0.75mg/100g,以進一步防止大鼠在穿刺后發生感染,提高大鼠的抗感染能力。
[0079]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鉤槽114的高度為1_,所述穿刺部12和下作用片112的總長為40mm,所述上作用片111的長度為4mm,該植入物I的厚度為0.5mm。另外,所述穿刺部12的端部為一尖頭,且穿刺部12的端部設有一延伸至所述尖頭的傾斜面121,以便于穿刺部12刺入大鼠肩峰的內側、并從大鼠肩峰的外側刺出。所述上作用片111上設有第一凹槽115,下作用片112上設有第二凹槽116,所述第一凹槽115和第二凹槽116分別位于植入物I的兩側;所述步驟5)中,植入部11和大鼠肩峰通過四號蠶絲線28字打結固定,所述蠶絲線2卡在第一凹槽115和第二凹槽116中。
[0080]進一步地,在造模操作前,應先對植入物I的進行設計和制造,所述植入物I的設計和制造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81]a、根據植入物I的結構和尺寸,在Pro/E軟件中完成植入物I的三維設計,同時將植入物I的三維設計圖以STL的標準格式進行保存;
[0082]b、將植入物I的三維設計圖導入到Geomagic Studioll.0軟件中對植入物I做進一步處理,如進行光滑、松弛等處理;
[0083]C、將處理好的STL模型導入到Magics9.55軟件中加植入物I的底部支撐;
[0084]d、利用EOSINT P800型的3D打印機將植入物I模型制作出來。
[0085]優選地,所述植入物I的材料為聚醚醚酮,聚醚醚酮PEEK材料是一種強度高、耐磨性好、加工性能優異的全芳香族半結晶熱塑性特種工程塑料,通過細胞體外培養、動物體內植入等前期研究,已表明PEEK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穩定的化學特性,是理想的骨科植入材料。另一方面,PEEK材料的彈性模量與骨皮質的彈性模量接近,植入后與肩峰骨刺、鉤狀肩峰等導致肩袖損傷的危險因素相似度高,能夠很好地模擬肩峰撞擊征以及肩袖損傷的病理過程。本申請中,植入物I的結構設計,在方便植入的同時,也能很方便地取出。
[0086]進一步地,在進行步驟4)時,將大鼠放置在一固定裝置3上,如圖6和圖7所示,所述固定裝置3包括底板31、固定在底板31中間的三棱柱支架32、以及四根均勻分布在三棱柱支架32四周的綁柱33,所述綁柱33底部與底板31固定連接,所述三棱柱包括底面321、以及對稱設置的第一斜面322和第二斜面323,所述大鼠側放在第一斜面322或第二斜面323上,且大鼠的四肢通過綁帶捆綁在綁柱33上。所示綁帶優選采用如牛筋等具有彈性的綁帶,以防止對大鼠的四肢造成傷害。通過該固定裝置3,可抬高大鼠的肩關節、并將大鼠俯臥位固定,從而便于穿刺所述植入物I的一系列操作。
[0087]對大鼠進行完造模操作后四天開始驅趕大鼠,每天驅趕一次,每次驅趕30min,以迫使大鼠肩關節活動,從而迫使植入物和肌腱發生摩擦、撞擊。
[0088]本申請中,所述硬組織切片制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89]7)、分別在進行造模操作后的2周、4周、6周、8周處死A組、B組、C組、D組大鼠,即在造模操作后的2周處死A組的12只大鼠,在造模操作后的4周處死B組的12只大鼠,在造模操作后的6周處死C組的12只大鼠,在造模操作后的8周處死D組的12只大鼠;每次分批處死大鼠后,獲取被處死大鼠的雙側肩關節標本、并切割肩關節標本,且肩關節標本的底面321與大鼠R下肌腱走形方向平行;優選地,切割后的肩關節標本的大小為15mmX 15mmX 15mm。
[0090]8)、對每個大鼠的肩關節標本都依次進行固定操作、包埋操作、以及切片和磨片操作:
[0091]所述固定操作為:將肩關節標本置于10%的甲醛水溶液中固定7天。
[0092]所述包埋操作為:將肩關節標本依次放置在的乙醇中進行各24h的梯度脫水,即將肩關節標本先放置在80%的乙醇中24h,再將肩關節標本先放置在90%的乙醇中24h,最后將肩關節標本先放置在100%的乙醇中24h。
[0093]肩關節標本進行梯度脫水后,將肩關節標本浸泡在浸塑液中30天;之后肩關節標本置于一包埋瓶中,并滴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抒緊包埋瓶的瓶蓋,且對包埋瓶進行與大鼠標號一一對應的標記;將包埋瓶放置在60°C的水浴中聚合48h,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凝固成包埋塊,該包埋塊為一無色透明的堅硬固體塊。
[0094]所述切片和磨片操作為:砸碎包埋瓶,取出包埋塊,在齒科拋光打磨機上磨出組織面,并用銼刀修齊周圍樹脂;之后使用LeicaieOO型硬組織鋸式旋轉切片機沿垂直于包埋塊的長軸方向切片,初始厚度約為200 μ m ;使用502膠水將切片粘結于樹脂載片上;用RF-1型骨組織試樣研磨機研磨切片,依次換用800目、1200目、1500目、2000目的砂紙再研磨切片,直至切片厚度為40-60 μ m,優選地,切片厚度為50 μ m ;再將切片置于撒有滑石粉的拋光板上,以對切片進行拋光,直至切片在顯微鏡下看不到劃痕位置;最后利用超聲波清洗機清洗切片,并將切片自然晾干。
[0095]9)、比對假手術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以及實驗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進行組織學觀察,觀察各種病理改變的出現率;最后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的模型,以為進一步研究慢性肩袖損傷的機制和治療方法奠定基礎,其在研究肩峰下減壓術后如何使用藥物治療、改善肌腱愈合等方面具有實用價值。另外,每組12只大鼠中有12個肩膀未做過造模操作,在這12個健康肩膀中隨機挑選6個健康肩膀作為健康組,用于正常對照。
[0096]優選地,每組大鼠中有6只假手術組大鼠和6只實驗組大鼠進行基于統計學的比對,故可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 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 = 0.05。
[0097]進一步地,為了提高對切片的組織學觀察效果,即對肌腱中各型膠原和潛在的鈣化灶進行觀察,所述切片和磨片操作完成后,還需對切片進行VG染色操作,所述VG染色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0098]81)、將切片放置在0.1 %的甲酸中浸泡3min后水洗;[0099]82)、將切片放置在20%的甲醇中浸泡2h后水洗3min ;
[0100]83)、將切片放置在60°C的水浴亞甲基藍中浸泡5min后,60°C水洗3min ;
[0101]84)、將切片放置在苦味酸和品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5min ;
[0102]85)、將切片用無水乙醇洗,并自然晾干。
[0103]優選地,所述步驟7)中,在切割肩關節標本前,先在大鼠R下肌的肌腹中點處、以及在大鼠肩峰處均插入大頭針,兩個大頭針之間的連線即為肌腱,再以兩個大頭針之間的連線作為切割標記來切割所獲取的肩關節標本,使得切割后肩關節標本的底面平行于肌膜,以提聞肩關節標本的切割精度。另外,在包埋操作時,肩關節標本的底面與包埋瓶的平底相接觸,即肩關節底面是放到包埋瓶底部的。
[0104]在實際操作后,使用本申請設計的方法對48只大鼠進行造模操作后,48只實驗大鼠全部存活,無一例感染,也未出現紅、腫、皮溫增高、皮下積液等局部炎癥反應或全身感染,且造模操作后大鼠跛行2到3天,4天后基本恢復正常。
[0105]另外,組織學的觀察結果為:
[0106]1、植入物I準確定位于大鼠肩峰與大鼠R下肌腱、肱骨頭之間,各組大鼠都未發現植入物I移位現象。
[0107]2、共觀察到4種病理改變:R下肌腱滑囊面部分斷裂、肌腱內部分層撕裂、R下肌腱關節面部分撕裂和R下肌腱全層撕裂。
[0108]R下肌腱滑囊面部分斷裂僅出現于A組(2例)和B組(I例),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 R下肌腱內部分層撕裂主要出現在B組(5例)和C組出例),兩組與A組(I例)、D組(I例)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 R下肌腱關節面部分撕裂主要出現在C組(4例),與其余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 R下肌腱全層斷裂主要出現于D組(5例),與其余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各組正常對照側和假手術對照的網下肌腱邊緣光滑,無內部分層及斷裂表現。
[0109]故在通過本申請而建立的模型中發現,造模操作后的早期表現是與植入物I直接摩擦的肌腱滑囊面的損傷,但是當肌腱出現滑囊面和關節面分離后,大部分的肌腱斷裂是首先從關節面開始的,最終發展為全層斷裂。這與臨床觀察一致:臨床發現大部分肩袖損傷病人表現為肌腱關節面的部分撕裂,而非發生在滑囊面。
[0110]綜上所述,通過刺入PEEK材料的植入物I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無需暴露肩關節,創傷小,出血少,操作快,也無需破壞三角肌起點,對肩關節結構功能影響小,可減少術后關節粘連等并發癥,感染率和死亡率低,造模成功率高,且方便轉化為肩峰下減壓術后模型,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0111]所以,本發明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0112]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凡依本發明設計思想所做的任何改變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多只實驗用大鼠標號并隨機且平均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每組大鼠分為相同數量的假手術組和實驗組,且假手術組大鼠數量、實驗組大鼠數量至少為6只;每只大鼠均依次進行造模操作和硬組織切片制作; 所述造模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1)、對大鼠進行腹腔注射麻醉劑; 2)、對大鼠備皮消毒后摸到大鼠肩峰,拉起大鼠肩峰處的皮膚并剪一切口; 3)、緊貼大鼠肩峰內側刺入一植入物,所述植入物包括構成一體結構的植入部和穿刺部,所述植入部包括平行設置的上作用片和下作用片、以及用于連接上作用片和下作用片的連接片,所述上作用片、連接片、下作用片形成一鉤槽,所述穿刺部從下作用片的端部向外延伸; 4)、所述穿刺部刺入大鼠肩峰,且穿刺部緊貼大鼠肩峰的下表面行進、并貼著大鼠三角肌的后緣從大鼠肩峰外側刺出,以將大鼠肩峰夾持在植入物的上作用片和下作用片之間; 5)、將植入 部和大鼠肩峰固定,之后將穿刺部剪去; 6)、假手術組大鼠在置入植入物后即刻取出植入部,實驗組大鼠在置入植入物后不取出植入部; 所述硬組織切片制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7)、分別在進行造模操作后的2周、4周、6周、8周處死A組、B組、C組、D組大鼠,獲取被處死大鼠的雙側肩關節標本、并切割肩關節標本,且肩關節標本的底面與大鼠R下肌膜走形方向平行; 8)、對每個大鼠的肩關節標本都依次進行固定操作、包埋操作、以及切片和磨片操作;所述固定操作為:將肩關節標本置于10%的甲醛水溶液中固定7天; 所述包埋操作為:將肩關節標本依次放置在的乙醇中進行各24h的梯度脫水,再將肩關節標本浸泡在浸塑液中30天;之后肩關節標本置于一包埋瓶中,并滴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擰緊包埋瓶的瓶蓋,且對包埋瓶進行與大鼠標號一一對應的標記;將包埋瓶放置在60°C的水浴中聚合48h,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凝固成包埋塊; 所述切片和磨片操作為:取出包埋塊,磨出組織面,并沿垂直于包埋塊的長軸方向切片,之后將切片粘結于樹脂載片上;研磨切片,直至切片厚度為40-60 μ m;對切片進行拋光;之后清洗切片,并將切片自然晾干; 9)、比對假手術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以及實驗組大鼠的肩關節標本切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片和磨片操作完成后,還需對切片進行VG染色操作,所述VG染色操作依次包括以下步驟: 81)、將切片放置在0.1%的甲酸中浸泡3min后水洗; 82)、將切片放置在20%的甲醇中浸泡2h后水洗3min; 83)、將切片放置在60°C的水浴亞甲基藍中浸泡5min后,60°C水洗3min; 84)、將切片放置在苦味酸和品紅的混合溶液中浸泡15min; 85)、將切片用無水乙醇洗,并自然晾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作用片上設有第一凹槽,下作用片上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別位于植入物的兩側;所述步驟5)中,植入部和大鼠肩峰通過蠶絲線固定,所述蠶絲線卡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中。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部的端部為一尖頭,且穿刺部的端部設有一延伸至所述尖頭的傾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7)中,切割后的肩關節標本的大小為15mmX 15mmX 15m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的材料為聚醚醚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6)完成后,還對大鼠進行腹腔注射抗生素。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進行步驟4)時,將大鼠放置在一固定裝置上,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底板、固定在底板中間的三棱柱支架、以及四根均勻分布在三棱柱支架四周的綁柱,所述綁柱底部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三棱柱包括底面、以及對稱設置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大鼠側放在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上,且大鼠的四肢通過綁帶捆綁在綁柱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創建立大鼠慢性肩袖損傷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7)中,在切割肩關節標本前,先在大鼠R下肌的肌腹中點處、以及在大鼠肩峰處均插入大頭針,再以兩個大頭針之間的連線作為切割標記來切割所獲取的肩關節標本。
【文檔編號】A61D1/00GK103919623SQ201410175179
【公開日】2014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7日
【發明者】丁舒晨, 方學偉, 尹戰海, 田臻, 王哲洋, 艾尼瓦爾江·達毛拉, 商清, 寨旭 申請人:丁舒晨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