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

文檔序號:9458298閱讀:530來源:國知局
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業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稻田生態系統物種和品種多樣性的簡化,使得長期單一稻作的大面積種植導致了水稻對農藥和化肥的高度依賴,病蟲草害的抵抗能力下降,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稻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是誘發稻飛虱等害蟲暴發成災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復合農田生態系統的綜合效應是當前農業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有學者對農田生態系中作物構成與節肢動物群落多樣性關系作了比較詳細的報道,對稻區保留田埂雜草增加生物多樣性和利用輪作改善農田生態條件進行過研究,也有人通過在稻田內養殖動物進行水稻增產。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通過提高稻田生物多樣性和利用生物間的互利效果來提高稻田效益。
[0004]本發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水溝挖建:選擇水源充足、保水力強、環境安靜的稻田為養殖稻田,并將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結構,挖出的水溝寬為45~55cm、深度為65~75cm ;
(2)田埂構建:用挖出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堆建田埂,田埂高出稻田60~70cm,寬度為80?IOOcm ;
(3)防逃設施的布設:在埂堤四周和養殖溝渠底部鋪設防護網,防護網埋入土深度20~30cm,在田埂外圍用水泥柱和聚乙烯網片搭建防逃網;
(4)清田消毒:以每畝45~55kg的生石灰量配制石灰水對稻田進行整體消毒處理;
(5)肥水施加:消毒后一周,以每畝100~120kg的量施加基肥后再灌水,使得水位高于田面5—8 cm ;
(6)植株種植:將田面起壟開溝,于壟上種植水稻,水稻行株距為25X 20cm,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種植苧麻;
(7)河蟹投放:在水稻種植5~7天后,將選育好的健康的河蟹消毒后投放于稻田內;
(8)雛鴨放養和管理:稻苗返青后,將育好的雛鴨放養于稻田內,每天早上9:00將其放于稻田內,中午12 :00喂食一次,每天下午6 :00再將鴨子歸欄并喂食一次;
(9)木耳移栽:在水稻抽穗期將鴨子歸欄離田喂養,此時在稻田田溝內放置木耳培植袋,木耳培植袋之間的間距為45~65cm;
(10)木耳采收:待木耳成熟后采收出售,再將鴨子早上9:00放于稻田內,下午6 :00歸欄喂食一次;
(11)產品收獲:在水稻成熟前一個月將鴨子離田喂養并適時出售,待水稻成熟時,收割水稻、苧麻并捕撈河蟹適時銷售。
[0005]進一步的,步驟(I)所述水溝面積為稻田總面積的10~15%。
[0006]進一步的,步驟(3)所述防護網為雙層60目尼龍網,防逃網孔徑為50~60目、搭建高度為90~100cm。
[0007]進一步的,步驟(5)所述基肥為生物菌性有機肥。
[0008]進一步的,步驟(6)所述苧麻選用中苧一號、華苧二號和湘苧三號的任意一種。
[0009]進一步的,步驟(7)所述河蟹用25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分鐘進行消毒,投放的河蟹均重為3~4g/只,每畝投放450~550只。
[0010]進一步的,步驟(8)所述雛鴨日齡為13~15天。
[0011]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I)在水中放養的鴨子在田間覓食和嬉戲時可把行距和株間的草踩倒在泥中,變成綠月巴,除草率達到90%以上,稻田中的潛葉蠅、負泥蟲和二化螟蟲等害蟲也都會被鴨子捕食吃掉,此外鴨子在田地里游弋和覓食,會把糞便均勻排在田中,而鴨糞是最好的有機肥原料,含氮量高,起到了很好的二次追肥和培肥地力的作用,同時鴨子的日常活動促進了水的上下波動,增加了水中的含氧量和營養的通透。
[0012](2)飼養的河蟹在田間活動時翻動泥土,增加了土壤的透氣性和養分含量,且會吃掉稻叢中鴨子無法消滅的雜草和害蟲,進一步降低了稻田雜草、害蟲的數量,且鴨糞可為河蟹提供營養物質,而河蟹糞便也是水稻很好的有機肥料,促進了水稻的生長。
[0013](3)利用稻田水稻中的間隙培育木耳,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且水稻給木耳遮陰,為木耳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水稻是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排放出的是氧氣,而木耳是耗氧真菌,吸收的是氧氣排出的是二氧化碳,兩者互利共生。而培育木耳生長的載體是鋸木和麥麩,是很好的有機質,木耳采摘后,載體回填到田中,起到了保水增加有機質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水稻的生長。
[0014](4)苧麻是一種纖維類作物,其葉又是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豐富的飼料,經過加工可喂食鴨子,其根莖又有較好的藥理效果,因此是一種價值較高的作物,本發明在稻田的田埂上種植苧麻,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使得苧麻田埂節肢動物物種數量和個體總數均增加,為水稻害蟲天敵如蜘蛛、寄生蜂等物種提供棲息地,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此外又為鴨子提供了遮陰避涼之處,并具有自身經濟價值,提高了稻田的效益。
[0015](5)綜上,本發明采用了一種混合水稻、河蟹、鴨子、木耳和苧麻于一體的立體化養殖方式,通過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利用動植物間的互惠互利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降低了傳統農藥和飼料的添加,保護了環境,育出的產品安全環保無公害,多種動植物的共同生長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又大大增加了綜合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實施例I
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水溝挖建:選擇水源充足、保水力強、環境安靜的稻田為養殖稻田,并將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結構,挖出的水溝寬為50cm、深度為75cm;
(2)田埂構建:用挖出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堆建田埂,田埂高出稻田60cm,寬度為90cm;
(3)防逃設施的布設:在埂堤四周和養殖溝渠底部鋪設防護網,防護網埋入土深度25cm,在田埂外圍用水泥柱和聚乙烯網片搭建防逃網;
(4)清田消毒:以每畝45kg的生石灰量配制石灰水對稻田進行整體消毒處理;
(5)肥水施加:消毒后一周,以每畝10kg的量施加基肥后再灌水,使得水位高于田面
8 cm ;
(6)植株種植:將田面起壟開溝,于壟上種植水稻,水稻行株距為25X 20cm,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種植苧麻;
(7)河蟹投放:在水稻種植5天后,將選育好的健康的河蟹消毒后投放于稻田內;
(8)雛鴨放養和管理:稻苗返青后,將育好的雛鴨放養于稻田內,每天早上9:00將其放于稻田內,中午12:00喂食一次,每天下午6:00再將鴨子歸欄并喂食一次;
(9)木耳移栽:在水稻抽穗期將鴨子歸欄離田喂養,此時在稻田田溝內放置木耳培植袋,木耳培植袋之間的間距為60cm;
(10)木耳采收:待木耳成熟后采收出售,再將鴨子早上9:00放于稻田內,下午6:00歸欄喂食一次;
(11)產品收獲:在水稻成熟前一個月將鴨子離田喂養并適時出售,待水稻成熟時,收割水稻、苧麻并捕撈河蟹適時銷售。
[0017]進一步的,步驟(I)所述水溝面積為稻田總面積的12~15%。
[0018]進一步的,步驟(3)所述防護網為雙層60目尼龍網,防逃網孔徑為60目、搭建高度為100cm。
[0019]進一步的,步驟(5)所述基肥為生物菌性有機肥。
[0020]進一步的,步驟(6)所述苧麻選用中苧一號、華苧二號和湘苧三號的任意一種。
[0021]進一步的,步驟(7)所述河蟹用25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分鐘進行消毒,投放的河蟹均重為3~4g/只,每畝投放450只。
[0022]進一步的,步驟(8)所述雛鴨日齡為13天。
[0023]對本實施例收獲的結果統計來看,平均每畝稻田產稻520kg,比普通水稻單作產量提高了 10~15%,且因育出的水稻環保無公害,價格比普通水稻的市售價格高出10~20%,此外稻田育出的鴨子、河蟹、苧麻、木耳等產品大大提高了畝產效益,綜合各因素,最終每畝稻田凈利潤可比普通稻田高出5000~8000元。
【主權項】
1.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水溝挖建:選擇水源充足、保水力強、環境安靜的稻田為養殖稻田,并將稻田挖成“回”字形、“目”字型或“田”字型結構,挖出的水溝寬為45~55cm、深度為65~75cm ; (2)田埂構建:用挖出的泥土在稻田四周堆建田埂,田埂高出稻田60~70cm,寬度為80~100cm ; (3)防逃設施的布設:在埂堤四周和養殖溝渠底部鋪設防護網,防護網埋入土深度20~30cm,在田埂外圍用水泥柱和聚乙烯網片搭建防逃網; (4)清田消毒:以每畝45~55kg的生石灰量配制石灰水對稻田進行整體消毒處理; (5)肥水施加:消毒后一周,以每畝100~120kg的量施加基肥后再灌水,使得水位高于田面5—8 cm ; (6)植株種植:將田面起壟開溝,于壟上種植水稻,水稻行株距為25X 20cm,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種植苧麻; (7)河蟹投放:在水稻種植5~7天后,將選育好的健康的河蟹消毒后投放于稻田內; (8)雛鴨放養和管理:稻苗返青后,將育好的雛鴨放養于稻田內,每天早上9:00將其放于稻田內,中午12:00喂食一次,每天下午6:00再將鴨子歸欄并喂食一次; (9)木耳移栽:在水稻抽穗期將鴨子歸欄離田喂養,此時在稻田田溝內放置木耳培植袋,木耳培植袋之間的間距為45~65cm; (10)木耳采收:待木耳成熟后采收出售,再將鴨子早上9:00放于稻田內,下午6:00歸欄喂食一次; (11)產品收獲:在水稻成熟前一個月將鴨子離田喂養并適時出售,待水稻成熟時,收割水稻、苧麻并捕撈河蟹適時銷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所述水溝面積為稻田總面積的10~1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所述防護網為雙層60目尼龍網,防逃網孔徑為50~60目、搭建高度為90~100c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所述基肥為生物菌性有機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所述苧麻選用中苧一號、華苧二號和湘苧三號的任意一種。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7)所述河蟹用25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分鐘進行消毒,投放的河蟹均重為3~4g/只,每畝投放450-550 只。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8)所述雛鴨日齡為13~15天。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合型稻田養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水溝挖建、(2)田埂構建、(3)防逃設施的布設、(4)清田消毒、(5)肥水施加、(6)植株種植、(7)河蟹投放、(8)雛鴨放養和管理、(9)木耳移栽、(10)木耳采收、(11)產品收獲。本發明采用了一種混合水稻、河蟹、鴨子、木耳和苧麻于一體的立體化養殖方式,通過提高生物多樣性和利用動植物間的互惠互利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降低了傳統農藥和飼料的添加,保護了環境,育出的產品安全環保無公害,多種動植物的共同生長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又大大增加了綜合效益。
【IPC分類】A01K61/00, A01G1/00, A01G16/00, A01G1/04, A01K67/02
【公開號】CN105210746
【申請號】CN201510538785
【發明人】孫素玲
【申請人】固鎮縣益民養殖專業合作社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9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