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

文檔序號:286543閱讀:80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娃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
目前水稻的種植一般用農藥殺蟲、化肥催苗壯粒,生產的稻谷污染較重,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本發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其發明目的的,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它由黑斑蛙和稻谷秧苗采用建設場地、棚架搭建、設圍堰、育苗、培育蝌蚪、蝌蚪入池六個步驟完成其混合養殖培育方法;
建設場地:開墾稻田及黑斑蛙養殖池,其面積比列為7: 3,每塊稻田與黑斑蛙養殖池之間用土設置高30厘米的隔欄,在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溝,溝上寬1.0-1.2米,底寬0.5米;棚架搭建:在稻田四周搭建瓜棚架,種植棚架作物,以便黑斑蛙有陰涼的棲息地;設圍堰:在開墾出的土地四周設置圍堰,每隔3米打一個高1.5米的樁,入土 30厘米,圍堰上部為3 X 2規格的漁網布,下部為規格65-70厘米寬的加厚農膜,圍堰高度再1.1-1.2米,上部釘在樁上成“ 形,反邊0.2米,圍堰與地面成90度夾角或稍向內傾斜;育苗:培育稻谷秧苗;
培育蝌蚪:采用卵塊采收、 蛙卵孵化兩個工藝完成;
蝌蚪入池:首先對養殖池消毒,提前10-15天消毒;立春前后選擇晴天,用生石灰150-200斤/畝均勻灑遍全池,二場春雨后,再用漂白粉兌水(I: 500)均勻噴灑全池,做到二次深層消毒;
再進行水草消毒:對放入養殖池內的水草進行消毒除螞蝗處理,先將消毒劑按比例兌水裝入水桶中,再將水草浸泡到桶中12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養殖池;無水草時,用小樹枝、竹枝、棉桿等代替;
然后對養殖池注水及水位控制:養殖池注水要求全部淹沒池中的陸地,最淺處保持水深10厘米;養殖池的圍堰用農膜蓋好,以免下雨時泥水流入養殖池,造成池水混濁;
蝌蚪孵化后,選擇有水草的淺水區域,將裝有蝌蚪的水盆盆沿傾斜沒入水面,慢慢流放,蝌蚪入池的投放密度為300-500尾/m2。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較好的實現了其發明目的,該蛙稻的混合養殖模式中稻谷種植不需要用農藥殺蟲,生產的稻谷綠色無公害,稻谷種植過程中滋生的害蟲為黑斑蛙的養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內容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
由發明內容可知,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它由黑斑蛙和稻谷秧苗采用建設場地、棚架搭建、設圍堰、育苗、培育蝌蚪、蝌蚪入池六個步驟完成其混合養殖培育方法。
實施例2:
建設場地:開墾稻田及黑斑蛙養殖池,其面積比列為7: 3,每塊稻田與黑斑蛙養殖池之間用土設置高30厘米的隔欄,在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溝,溝上寬1.0-1.2米,底寬0.5米。實施例3:
棚架搭建:在稻田四周搭建瓜棚架,種植棚架作物,以便黑斑蛙有陰涼的棲息地。
實施例4:
設圍堰:在開墾出的土地四周設置圍堰,每隔3米打一個高1.5米的樁,入土 30厘米,圍堰上部為3 X 2規格的漁網布,下部為規格65-70厘米寬的加厚農膜,圍堰高度再
1.1-1.2米,上部釘在樁上成“ 形,反邊0.2米,圍堰與地面成90度夾角或稍向內傾斜。實施例5:
育苗:培育稻谷秧苗。實施例6:
培育蝌蚪:采用卵塊采收、蛙卵孵化兩個工藝完成。卵塊采收:從種蛙池中收采黑斑蛙卵塊;一般在早上8-9點、下午14-15點采取卵塊,用塑料簸箕將卵塊 從種蛙池中輕輕撈出,用剪刀將卵塊上的多余雜草等異物剪除,卵塊顏色較深色的一面為動物極,必須朝上,顏色偏白的一面為植物極,必須朝下,如果被翻轉,會導致無法孵化出蝌蚪;蛙卵分早春卵、中春卵、晚春卵,早春卵是指3月17日至4月10日產的蛙卵沖春卵是指4月10日至5月10日產的蛙卵;晚春卵是指5月10日至6月10日產的蛙卵。蛙卵孵化:將收取的黑斑蛙卵塊放入孵化盆中,每盆放入3團卵塊,卵塊不能重疊放置,將孵化盆置于室外孵化;早春卵放入第一天,上午放入,下午加水6厘米,中春卵、晚春卵放入第一天換水一次;第二天早春卵下午換水一次,中春卵、晚春卵換水兩次;第三天早春卵上午下午各換水一次,中春卵、晚春卵換水4次;第四天早春卵中春卵、晚春卵各換水4次;第五至第八天早春卵換水四次,中春卵、晚春卵無需換水;蛙卵孵化最適宜的氣溫為 20-28 °C,水溫 18-25 0C ο蝌蚪入池:養殖池消毒:提前10-15天消毒;立春前后選擇晴天,用生石灰150-200斤/畝均勻灑遍全池,二場春雨后,再用漂白粉兌水(I: 500)均勻噴灑全池,做到二
次深層消毒。水草消毒:對放入養殖池內的水草進行消毒除螞蝗處理,先將消毒劑按比例兌水裝入水桶中,再將水草浸泡到桶中12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養殖池;無水草時,用小樹枝、竹枝、棉桿等代替。養殖池注水及水位控制:養殖池注水要求全部淹沒池中的陸地,最淺處保持水深10厘米;養殖池的圍堰用農膜蓋好,以免下雨時泥水流入養殖池,造成池水混濁。蝌蚪孵化后,選擇有水草的淺水區域,將裝有蝌蚪的水盆盆沿傾斜沒入水面,慢慢流放,蝌蚪入池的投放密度為300-500尾/m2。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是指:黑斑蛙和水稻混合養殖培育方法,稻田中的害蟲作為青蛙的食物,稻田不需要使用農藥,所生產的稻谷成為真正的無公害綠色食物。
權利要求
1.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其特征是它由黑斑蛙和稻谷秧苗采用建設場地、棚架搭建、設圍堰、育苗、培育蝌蚪、蝌蚪入池六個步驟完成其混合養殖培育方法;建設場地:開墾稻田及黑斑蛙養殖池,其面積比列為7: 3,每塊稻田與黑斑蛙養殖池之間用土設置高30厘米的隔欄,在稻田四周和中間開溝,溝上寬1.0-1.2米,底寬0.5米;棚架搭建:在稻田四周搭建瓜棚架,種植棚架作物,以便黑斑蛙有陰涼的棲息地;設圍堰:在開墾出的土地四周設置圍堰,每隔3米打一個高1.5米的樁,入土 30厘米,圍堰上部為3 X 2規格的漁網布,下部為規格65-70厘米寬的加厚農膜,圍堰高度再1.1-1.2米,上部釘在樁上成“ 形,反邊0.2米,圍堰與地面成90度夾角或稍向內傾斜;育苗:培育稻谷秧苗; 培育蝌蚪:采用卵塊采收、蛙卵孵化兩個工藝完成; 蝌蚪入池:首先對養殖池消毒,提前10-15天消毒;立春前后選擇晴天,用生石灰150-200斤/畝均勻灑遍全池,二場春雨后,再用漂白粉兌水(I: 500)均勻噴灑全池,做到二次深層消毒; 再進行水草消毒:對放入養殖池內的水草進行消毒除螞蝗處理,先將消毒劑按比例兌水裝入水桶中,再將水草浸泡到桶中12小時,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養殖池;無水草時,用小樹枝、竹枝、棉桿等代替; 然后對養殖池注水及水位控制:養殖池注水要求全部淹沒池中的陸地,最淺處保持水深10厘米;養殖池的圍堰用農膜蓋好,以免下雨時泥水流入養殖池,造成池水混濁; 蝌蚪孵化后,選擇有水草的淺水區域,將裝有蝌蚪的水盆盆沿傾斜沒入水面,慢慢流放,蝌蚪入池的投放密度 為300-500尾/m2。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蛙稻的混合養殖培育方法,它由黑斑蛙和稻谷秧苗采用建設場地、棚架搭建、設圍堰、育苗、培育蝌蚪、蝌蚪入池六個步驟完成其混合養殖培育方法;該蛙稻的混合養殖模式中稻谷種植不需要用農藥殺蟲,生產的稻谷綠色無公害,稻谷種植過程中滋生的害蟲為黑斑蛙的養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3210811SQ20131014956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26日
發明者王理, 李建偉, 陳勁松 申請人:沅江市理想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1條留言
  • 訪客 來自[山東省濟南市電信] 2018年11月26日 03:51
    我也想養殖,不知專家有興趣可以幫我僅有六畝地的面積。
    0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