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屬于生物防治技術領域,包括月夜菌子實體去雜沖洗,熱水提取,合并提取液,減壓濃縮,用月夜菌為基質輔以增誘成分,噴霧干燥,制粒成型等步驟。人工培育的月夜菌菌種在規范實施過程中,不危及人類健康、不攜帶動植物病原、不污染環境。本發明主要研究月夜菌子實水溶性毒劑物質的提取工藝,并用月夜菌為基質輔以增誘成分復配而成,具有對害鼠毒力強,致死時間作用速度適中,適口性,耐藥性低,對人畜安全性高,不產生“三疫”污染等優點。適合我國城鄉大面積滅鼠以及養殖場、飼料廠和糧食倉庫等特殊企業的鼠防治。
【專利說明】
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生物防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到一種利用真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月夜菌Lampteres japonicus(kawaw)sing,是吉林省長白山區的一種劇毒的大型真菌,秋季散生或疊生于槭屬(Acer )、櫟等樹種的倒木上。其有毒成分為月夜菌醇 (Lampterol),中毒類型為胃腸毒型、溶血型。月夜菌(Lampteromyces japonicus(kawan) sing)菌種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屬、毒側耳種,是由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槭屬倒木上產出的野生月夜菌子實體分離得到的一種新菌株(即pj-A菌株)應用本菌株經過栽培實驗長出月夜菌子實體,經過鑒定驗證無誤后,確認分離得到的該菌株確實屬于側耳屬,月夜菌種。
[0003]目前使用的滅鼠劑效果差,并且存在環境污染嚴重,容易造成二次中毒等弊端。
[0004]因此現有技術當中亟需要一種新型的技術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用來解決目前使用的滅鼠劑效果差,并且存在環境污染嚴重,容易造成二次中毒等弊端的技術問題。
[0006]—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0007]步驟一、選取人工培育的月夜菌金頂側耳子實體,用水清洗至無雜質;
[0008]步驟二、按照月夜菌與水的體積比1:4,向月夜菌中注入90°C的清水,月夜菌浸泡在90°C的恒溫水中2小時,月夜菌的毒素月夜菌醇溶于水,過濾,獲得月夜菌醇水溶液I和濾渣I;
[0009]步驟三、向濾渣I中注入與步驟二中等體積的90°C清水,月夜菌浸泡在90°C的恒溫水中2小時,過濾,獲得月夜菌醇水溶液n和濾渣n;[〇〇1〇]步驟四、將水溶液I與水溶液n混合,放入減壓濃縮裝置,設置減壓濃縮裝置的壓強參數為60KPa?70KPa,加熱溫度為85°C?90°C,濃縮至原溶液體積的5%?10%,得到月夜菌醇濃縮液;
[0011]步驟五、將濾渣n用烘干機烘干至含水量小于25% ;
[0012]步驟六、取熟白瓜子仁與烘干后的濾渣n按照質量比1:1混合,通過粉碎機粉碎成直徑小于200目的混合顆粒,向混合顆粒中加入白糖,混合顆粒與白糖的質量比為50:1,獲得藥料;
[0013]步驟七、將月夜菌醇濃縮液噴霧式噴灑在藥料上,每千克藥料噴灑500ml月夜菌醇濃縮液,攪拌10次以上,烘干機烘干至含水量為50 %?60 % ;
[0014]步驟八、將步驟七干燥后的藥料放入制粒成型設備,制粒成型,則滅鼠劑制備完畢。
[0015]所述步驟六中還加入香油并混合,香油與藥料的質量比為1:1000。
[0016]通過上述設計方案,本發明可以帶來如下有益效果:
[0017]人工培育的月夜菌菌種在規范實施過程中,不危及人類健康、不攜帶動植物病原、 不污染環境。經考核人工培育的月夜菌菌種傳代18代以上不退化,屬于抗老化能力、穩定性和代謝能力均較強,產量和得率較高的菌株。
[0018]本發明主要研究月夜菌子實水溶性毒劑物質的提取工藝,并用月夜菌為基質輔以增誘成分復配而成,具有對害鼠毒力強,致死時間作用速度適中,適口性,耐藥性低,對人畜安全性高,不產生“三疫”污染等優點。適合我國城鄉大面積滅鼠以及養殖場、飼料廠和糧食倉庫等特殊企業的鼠防治。【附圖說明】
[0019]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0]圖1為本發明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的流程框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1]如圖所示,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
[0022]步驟一、選取人工培育的月夜菌金頂側耳子實體,用水清洗至無雜質;
[0023]步驟二、按照月夜菌與水的體積比1:4,向月夜菌中注入90°C的清水,月夜菌浸泡在90°C的恒溫水中2小時,月夜菌的毒素月夜菌醇溶于水,過濾,獲得月夜菌醇水溶液I和濾渣I;[〇〇24]步驟三、向濾渣I中注入與步驟二中等體積的90°C清水,月夜菌浸泡在90°C的恒溫水中2小時,過濾,獲得月夜菌醇水溶液n和濾渣n;
[0025]步驟四、將水溶液I與水溶液n混合,放入減壓濃縮裝置,設置減壓濃縮裝置的壓強參數為60KPa?70KPa,加熱溫度為85°C?90°C,濃縮至原溶液體積的5%?10%,得到月夜菌醇濃縮液;
[0026]步驟五、將濾渣n用烘干機烘干至含水量小于25% ;
[0027]步驟六、取熟白瓜子仁與烘干后的濾渣n按照質量比1:1混合,通過粉碎機粉碎成直徑小于200目的混合顆粒,向混合顆粒中加入白糖,混合顆粒與白糖的質量比為50:1,獲得藥料;[〇〇28] 步驟七、將月夜菌醇濃縮液噴霧式噴灑在藥料上,每千克藥料噴灑500ml月夜菌醇濃縮液,攪拌10次以上,烘干機烘干至含水量為50 %?60 % ;
[0029]步驟八、將步驟七干燥后的藥料放入制粒成型設備,制粒成型,則滅鼠劑制備完畢。
[0030]所述步驟六中還加入香油并混合,香油與藥料的質量比為1:1000。[〇〇31] 實施例1:[〇〇32]1、水溶性毒劑劑水提取條件選擇[〇〇33]在其它條件相同情況下,分別研究不同浸提溫度(60、70、80、90、100°〇、浸提時間 (1、2、3、4、51〇、提取次數(1、2、3、4、5次)和料液比(1:2、1:3、1:4、1:5、1:6)等單因素對水溶性毒劑得率影響。
[0034]2、水溶性毒劑水提正交試驗
[0035]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選擇浸提溫度、浸提時間、提取次數和料液比為考察因素, 采用正交表L9(34)進行正交試驗,以水溶性毒劑得率為考察指標,篩選最佳提取條件。
[0036]3、水溶性毒劑的滲透、溶解、擴散能力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溶液的黏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因此,故提取溫度選擇90°C較合適。
[0037]4、通過浸提時間對水溶性毒劑得率的影響試驗,最后獲得浸提時間選擇在2h為宜。
[0038]5、通過浸提次數對水溶性毒劑得率的影響試驗,最后獲得浸提次數選2次為宜。
[0039]6、通過料液比對水溶性毒劑得率的影響試驗,最后綜合考慮料液比以1:4為宜。
[0040]7、根據正交試驗結果可知,影響水溶性毒劑提取因素的主次順序依次為浸提溫度、浸提時間、料液比、浸提次數。
[0041]8、水溶性毒劑最優提取條件為料液比1:4,在90°C水溫條件下,提取2次,每次提取 2小時,其操作簡便,易于掌控。在最優提取工藝條件下,水溶性毒劑得率平均為2.5 %。
[0042]9、本發明采用提取、濃縮、干燥、成型等技術,均根據所開發產品的特點,依照低成本、易掌握、保質實用原則,依托現有可行完善工藝,合理組合、優化選擇,建立最佳生產工藝路線。[〇〇43] 實施例2:
[0044]毒力測試:
[0045]將月夜菌水溶性毒劑作為防治小白鼠試驗用。[〇〇46]將水溶性毒劑5ml加誘香劑拌成毒餌,放入盛有小白鼠30只的鼠籠中喂食,發現8h 后小白鼠全部死亡。[〇〇47]經不同毒菌提取液用量的多次考核發現,小白鼠致死量為lmg/kg?2mg/kg體重。 [〇〇48] 急性毒性測試:
[0049]取體重18g?22g健康小白鼠10只,以不同劑量的干膏給小白鼠一次灌服。所用的干膏呈流膏狀,比重約〇.97,即每lml重約0.97g。
[0050]用藥量分別為 0.10,0.15,0.20,0? 25ml。[〇〇51] 計量的預試驗,給藥后觀察2d,全部出現死亡。其中0.25ml試驗組,給藥后lh即出現死亡。0.20ml試驗組給藥后1.5h出現死亡。0.15ml試驗組給藥后3h出現死亡。0.lml試驗組給藥后16h出現死亡。
【主權項】
1.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選取人工培育的月夜菌金頂側耳子實體,用水清洗至無雜質;步驟二、按照月夜菌與水的體積比1:4,向月夜菌中注入90°C的清水,月夜菌浸泡在90 °C的恒溫水中2小時,月夜菌的毒素月夜菌醇溶于水,過濾,獲得月夜菌醇水溶液I和濾渣I;步驟三、向濾渣I中注入與步驟二中等體積的90 °C清水,月夜菌浸泡在90°C的恒溫水中 2小時,過濾,獲得月夜菌醇水溶液n和濾渣n;步驟四、將水溶液I與水溶液n混合,放入減壓濃縮裝置,設置減壓濃縮裝置的壓強參 數為60KPa?70KPa,加熱溫度為85°C?90°C,濃縮至原溶液體積的5%?10%,得到月夜菌 醇濃縮液;步驟五、將濾渣n用烘干機烘干至含水量小于25%;步驟六、取熟白瓜子仁與烘干后的濾渣n按照質量比1:1混合,通過粉碎機粉碎成直徑 小于200目的混合顆粒,向混合顆粒中加入白糖,混合顆粒與白糖的質量比為50:1,獲得藥 料;步驟七、將月夜菌醇濃縮液噴霧式噴灑在藥料上,每千克藥料噴灑500ml月夜菌醇濃縮 液,攪拌10次以上,烘干機烘干至含水量為50 %?60 % ;步驟八、將步驟七干燥后的藥料放入制粒成型設備,制粒成型,則滅鼠劑制備完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利用月夜菌制備滅鼠劑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驟六中 還加入香油并混合,香油與藥料的質量比為1:1000。
【文檔編號】A01P11/00GK105961442SQ201610322836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6日
【發明人】夏宏志, 張晨, 李希政, 秦玲, 路曉玉, 吳海英, 張智超, 孟青青, 姜成茵
【申請人】吉林省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