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 ]-4-氧代丁酸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化合物制備領域,特別涉及抗組胺藥物鹽酸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 Hydrochloride)重要合成中間體的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非索非那定是特非那丁在人體的活性代謝產物,具有很好的抗組胺H1受體作用,它是由德國魯塞爾藥廠(Hoechest Marion Roussel)首先研究開發的,1996年通過FDA批準上市(其在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和香港等地方的商品名為Telfast,在印度尼西亞的商品名為Telfast BD,在美國的商品名為Allegra)。美國專利US2003/0105329采用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1-4-氧代丁酸為中間體制備非索非那定,其中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1-4-氧代丁酸的制備是先將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與琥珀酸酐進行傅-克酰基化反應,得到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和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混合物,用苯乙胺成鹽后,再進行結晶拆分混合物,然后將拆分得到的苯乙胺鹽酸化,得到純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該方法由于其中的傅-克酰基化反應溫度過高,生成混酸中的副產物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含量過高且難以除去,需經上述三步反應將其除去,因而路線長,不容易操作,生產成本高,不利于工業化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以α,α-二甲基苯乙酸為原料制備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簡捷制備方法,并解決其制備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難以除去的問題。
本發明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制備方法,先按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醇∶甲苯=1摩爾∶2.5~3摩爾∶250~300毫升,在甲苯-4-磺酸催化下,共沸分水8~12小時,生成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其特征在于再按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琥珀酸酐∶二氯甲烷=1摩爾∶1~1.2摩爾∶350~450毫升,在-20℃~-10℃下,進行傅-克酰基化反應,生成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和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區域異構體混合物即混酸;按每克混酸溶解在1.2~1.5毫升結晶溶劑中形成混酸溶液,緩慢冷卻到-5℃~-25℃結晶,即得到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
所述催化劑甲苯-4-磺酸的用量一般為反應體系總重量的1%~2%。
所述結晶溶劑包括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丙酮或乙酸乙酯,或乙醇和石油醚體積比為1∶1~2.5的混合溶劑,或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體積比為1∶1~3.5的混合溶劑。
上述過程可用反應式表示為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由于在傅-克反應中采用二氯甲烷作溶劑低溫反應,反應混合物粘度小,所得混酸中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與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1-4-氧代丁酸的比例為8∶2,副產物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含量較少,較容易經過重結晶將其除去;而現有技術采用二硫化碳作傅-克反應的溶劑,反應混合物粘度大,要求的反應溫度高,使得到的混酸中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與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比例達6∶4,產物中所占的比例高,副產物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難以通過重結晶方法除去,難以實現工業化。
在純化步驟中,本發明采用將混酸在溶劑(如乙醇、乙酸乙酯)中結晶,可以直接得到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產率達40%~45%,步驟簡單,生產成本低;而現有技術是將混酸與苯乙胺成鹽、結晶拆分、游離成酸三步反應才得到純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步驟多,操作復雜,不利于工業化生產。
圖1為本發明的中間產物混酸的氣相色譜-質譜圖;圖2為本發明的產物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氣相色譜-質譜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制備將164gα,α-二甲基苯乙酸,80ml無水乙醇,8g甲苯-4-磺酸加入到500ml的園底燒瓶中,加入甲苯250ml,100℃下共沸帶水反應12小時,蒸出甲苯和過量乙醇,殘留液加入200ml乙酸乙酯,用100ml 5%氫氧化鈉溶液洗,再用100ml×2水洗,無水硫酸鈉干燥,減壓蒸出乙酸乙酯,得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185.4g,產率為96.3%。
在三頸瓶中加入丁二酸酐34.5克,無水二氯甲烷400ml,冷卻,當內溫達到-15℃以下,分3批緩慢加入總量為200克的無水三氯化鋁,并使內溫在-10℃以下,加畢,緩慢升至室溫,攪拌2小時,冰鹽浴冷卻,當內溫達到-15℃以下,緩慢滴加60克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滴畢,緩慢升至室溫,攪拌過夜。停止攪拌,緩慢倒入600克冰水中,分取有機層,水層用(100ml×2)乙酸乙酯萃取,回收有機層得剩余物,用萃取水層的乙酸乙酯溶解,(100ml×2)水洗,得有機層,回收溶劑得油狀剩余物,用10%碳酸鈉溶液中和,調至pH為8左右,用(100ml×2)乙酸乙酯萃取水層。水層用15%的鹽酸調至pH為2-3,分取有機層,水層用(100ml×1)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機層,(100ml×2)水洗,以無水硫酸鈉干燥,減壓蒸出溶劑得油狀產物85克,產率為93.2%。
對所得的油狀產物進行氣相色譜-質譜檢測,得到如圖1所示的氣相色譜-質譜圖。由圖1可見,混酸中的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氣相色譜17.98分出峰)∶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氣相色譜18.84分出峰)=7.2∶2.8。
將上述油狀產物50g混酸加入到100ml燒瓶中,并加入30ml乙醇和30石油醚,于50℃使其完全溶解,在攪拌下緩慢冷卻至室溫,然后轉移至-10℃的冰箱中冷卻靜置過夜。過濾收集固體,并用5ml石油醚洗,得23.4g白色固體,產率為46.8%。
對所得白色固體進行氣相色譜-質譜檢測,得到混酸的氣相色譜-質譜圖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1-4-氧代丁酸的出峰時間在18,95分,其含量>99%。
實施例2(3)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混酸結晶純化將實施例1中所得的油狀混酸50g加入到100ml燒瓶中,并加入30ml乙酸乙酯和30石油醚,于40℃使其完全溶解,在攪拌下緩慢冷卻至室溫,然后轉移至-10℃的冰箱中冷卻靜置過夜。過濾收集固體,并用5ml石油醚洗,得24.2g白色固體。
氣相色譜-質譜檢測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含量>99%,產率為48.4%。
實施例3(3)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混酸結晶純化取實施例1中所得的油狀混酸50g加入到100ml燒瓶中,并加入50ml乙酸乙酯,于50℃使其完全溶解,在攪拌下緩慢冷卻至室溫,然后轉移至-15℃的冰箱中冷卻靜置過夜。過濾收集固體,并用5ml石油醚洗,得22.5g白色固體。
氣相色譜-質譜檢測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含量>98%,產率為49%。
權利要求
1.一種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制備方法,先按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醇∶甲苯=1摩爾∶2.5~3摩爾∶250~300毫升,在甲苯-4-磺酸催化下,共沸分水8~12小時,生成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其特征在于再按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琥珀酸酐∶二氯甲烷=1摩爾∶1~1.2摩爾∶350~450毫升,在-20℃~-10℃下,進行傅-克酰基化反應,生成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和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區域異構體混合物即混酸;按每克混酸溶解在1.2~1.5毫升結晶溶劑中形成混酸溶液,緩慢冷卻到-5℃~-25℃結晶,即得到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制備方法,特征在于所述結晶溶劑包括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丙酮或乙酸乙酯,或乙醇和石油醚體積比為1∶1~2.5的混合溶劑,或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體積比為1∶1~3.5的混合溶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4-[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制備方法,特征是按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醇∶甲苯=1摩爾∶2.5~3摩爾∶250~300毫升,在甲苯-4-磺酸催化下共沸分水,生成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再按α,α-二甲基苯乙酸乙酯∶琥珀酸酐∶二氯甲烷=1摩爾∶1~1.2摩爾∶350~450毫升,在-20℃~-10℃進行傅-克酰基化反應,生成混酸;按每克混酸溶解在1.2~1.5毫升結晶溶劑中形成混酸溶液,緩慢冷卻到-5℃~-2 5℃結晶。本發明步驟簡單,產率高,成本低;混酸中副產物3-[4-(1-乙氧基酰基-1-甲基乙基苯)]-4-氧代丁酸的含量少,較容易除去。
文檔編號C07C67/08GK1680271SQ20051003771
公開日2005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26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26日
發明者孟祥明, 郭慶祥, 朱滿洲, 吳其華, 蔡繼元, 周禎國, 洪華斌 申請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浙江新東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