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騎型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有回收罐的跨騎型車輛,該回收罐回收燃料箱的蒸發燃料。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為了提高環境特性,正在普及具有回收罐的跨騎型車輛,其中,該回收罐回收燃料箱的蒸發燃料。
[0003]在回收罐上,除了回收燃料箱的蒸發燃料并將其送入至回收罐內的注入管(charge pipe)之外,還連接有凈化管(purge pipe)、空氣導入管、排放管(drain pipe)。空氣導入管在進行凈化時將空氣(大氣壓)導入至回收罐內。凈化管將從空氣導入管導入的空氣與由回收罐吸附的蒸發燃料的混合氣體向發動機的進氣系統供給。排放管將多余水分等向外部排出。
[0004]不希望在回收罐內,從外部混入灰塵或水分。于是,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的結構,其將空氣導入管(外部空氣導入管)的前端插入至構成車身的十字管上所設的貫穿孔內。通過該結構,能夠從十字管的內部空間獲取比較潔凈的空氣,并將其導入至回收罐內。
[0005]在此,十字管連結左右一對的樞軸架,支承有后輪的后叉的前端部擺動自如地支承在該左右一對的樞軸架上。
[0006]現有技術文獻
[0007]專利文獻
[0008]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1599號公報
[0009]在此,注入管、凈化管、空氣導入管為了抑制壓力損失等,優選為盡量設置得短。于是,通過將回收罐配置在燃料箱或發動機的進氣系統附近,而能夠將注入管和凈化管設為最小限度的長度。
[0010]然而,并不是在所有跨騎型車輛中,在配置于燃料箱或發動機的進氣系統附近的回收罐的附近存在有十字管,也有可能不具有這種十字管。于是,具有如下情況:為了確保導入至回收罐的潔凈空氣,不得不增長空氣導入管,則會產生壓力損失增大、在空氣導入管的布置上耗費工夫等問題。另外,若在回收罐附近設置專用腔室的話,則會增加零件數量和組裝工作量。
【發明內容】
[0011]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實際情況提出的,以提供一種跨騎型車輛為目的,該跨騎型車輛能夠避免空氣導入管增長,同時能夠防止灰塵或水分混入至回收罐內。
[0012]作為上述課題的解決方式,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的特征在于,跨騎型車輛具有:車身架;設在上述車身架上且儲存燃料的燃料箱;回收由上述燃料箱產生的蒸發燃料的回收罐;配置在上述車身架的后部的后輪;沿著上述后輪的外周側配置的后擋泥板;腔部,其配置在上述后輪的前側,且在上述后擋泥板上相對于面向上述后輪的擋泥面而設在外周側;和空氣導入管,其與上述腔部連接,且向上述回收罐內導入空氣。
[0013]本發明的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方案中,上述腔部具有從該腔部的底面部向上方延伸的側壁部,且朝向上方開口。
[0014]本發明的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方案中,上述跨騎型車輛還具有配置在上述后擋泥板的前方、且底部與上述腔部的上方相對地配置的發動機附件。
[0015]本發明的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三方案中,上述車身架具有在上述后擋泥板的前部附近配置于車身寬度方向兩側的一對副管,上述一對副管配置在上述側壁部的上端部與上述發動機附件之間。
[0016]本發明的第五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方案中,上述后擋泥板具有卡合部,該卡合部在上述腔部中從位于車身寬度方向兩側的上述側壁部向車身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且與上述一對副管卡合。
[0017]本發明的第六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五方案中,上述發動機附件是空氣濾清器單元,上述空氣濾清器單元具有將上述空氣濾清器單元固定在上述一對副管上的安裝部。
[0018]本發明的第七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六方案中,上述跨騎型車輛具有:發動機,其搭載于上述車身架的前部,且具有從曲軸箱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汽缸;配置在上述發動機的上方的上述燃料箱;和燃料供給裝置,其配置在上述汽缸的后方,且將經過上述空氣濾清器單元的空氣和從上述燃料箱供給的燃料送入至上述汽缸,上述回收罐配置在上述曲軸箱的上側且配置在上述汽缸的后方,上述腔部配置在上述發動機與上述后輪之間。
[0019]本發明的第八方案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方案至第七方案的任一項中,上述跨騎型車輛還具有設在上述車身架的車身寬度方向一側的側支架,上述腔部在上述底面部中在設有上述側支架的車身寬度方向一側形成有排水孔,并且在車身寬度方向另一側連接有上述回收罐的上述空氣導入管。
[0020]發明效果
[0021]根據上述第一方案,由于腔部配置在后擋泥板的擋泥面的外周側,所以能夠確保水或灰塵難以進入的空間。通過在該腔部上連接空氣導入管,能夠在避免空氣導入管變長的同時,防止灰塵或水分混入至回收罐內,而向回收罐內導入潔凈空氣。另外,通過在后擋泥板上設置腔部,與在回收罐附近設置專用腔室的情況相比,能夠抑制零件數量和組裝工作量的增加。
[0022]根據上述第二方案,通過將腔部設為上方開口的形狀,在將腔部與后擋泥板一起進行樹脂成型時容易脫模。因此,能夠容易制造具有腔部的后擋泥板。
[0023]根據上述第三方案,通過使空氣濾清器單元的底部與腔部的朝向上方開口的開口部相對,能夠防止灰塵或水等異物從外部侵入至腔部內。
[0024]根據上述第四方案,通過配置副管,能夠防止灰塵或水等異物從側壁部的上端部與空氣濾清器單元之間以及從外部侵入至腔部內。
[0025]根據上述第五方案,后擋泥板的前部固定在車身架上。因此,在后擋泥板的前側能夠省略用于將后擋泥板緊固到車身架上的結構。其結果是,能夠容易且高效地進行后擋泥板的安裝作業。
[0026]根據上述第六方案,能夠將具有腔部的后擋泥板和空氣濾清器單元固定到同一部件即副管上。因此,能夠容易確保腔部與空氣濾清器單元的位置精度。
[0027]根據上述第七方案,通過將回收罐配置在曲軸箱的上側且配置在汽缸的后方,并將腔部配置在后輪與發動機之間,能夠縮短將回收罐與各部件連接的凈化管、注入管、空氣導入管的長度。
[0028]根據上述第八方案,在使側支架著地而將跨騎型車輛以向側支架側傾斜的狀態停車的情況下,在腔部中,排水孔位于傾斜方向下方。因此,在停車時水容易從腔部排出。而且,由于在腔部中,空氣導入管位于傾斜方向上方,所以在水侵入至腔部內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水吸入至回收罐內的可能性。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二輪摩托車的右視圖。
[0030]圖2是表示上述二輪摩托車的回收罐周圍的結構的圖,是拆下側罩后的狀態的右視圖。
[0031]圖3是表示上述回收罐周圍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結構的右視圖。
[0032]圖4是表示上述回收罐周圍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結構的左視圖。
[0033]圖5是從車輛前方觀察到的上述回收罐周圍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結構的圖。
[0034]圖6是從下方觀察到的上述回收罐周圍的主要部件的配置結構的圖。
[0035]圖7是設在上述回收罐附近的后擋泥板的右視圖。
[0036]圖8是從上方觀察到的上述后擋泥板的前部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說明所用的附圖中,箭頭FR表示車輛前方,箭頭UP表示車輛上方,箭頭LH表示車輛左方。
[0038]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二輪摩托車I的右視圖。圖2是表示上述二輪摩托車I的回收罐50周圍的結構的圖,是拆下側罩20L、20R后的狀態的右視圖。
[0039]如圖1所示,作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跨騎型車輛的二輪摩托車I的車身架2具有頭管3、主車架4、后車架5L、5R、下伸車架6、樞軸托架7、和副管8L、8R。
[0040]頭管3構成車身架2的前端。在該頭管3的下部,經由省略圖示的轉向軸而旋轉自如地安裝有左右一對的前叉12L、12R,該左右一對的前叉12L、12R旋轉自如地支承有配置于車身架2的前方的前輪WF。
[0041]主車架4從頭管3的上部向斜后下方延伸,且其后部4B改變角度而向下方彎曲。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