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由飲食不調、壓抑上火等因素引起的胃潰瘍、慢性胃炎等多種胃腸疾病及其并發癥的中藥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二
背景技術:
:在我國,胃腸疾病越來越普遍。飲食無規律和壓抑上火等因素是造成胃腸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消化性潰瘍在中醫屬"胃脘痛"范疇,慢性胃炎屬脾胃氣滯證,常表現吞酸、嘈雜、呃逆、飽脹、胃脘疼痛等癥。中醫多認為脾胃虛弱是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發病基礎,氣滯血瘀是共同的病機,胃絡損傷為基本病變。從中醫理論層面,治療此類疾病的辯證思想是理氣行血。現代醫學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與粘膜損傷因素(胃酸、胃蛋白酶等)增強以及保護因素(胃粘液/HC(V屏障和粘膜修復)減弱有關。消化性潰瘍與慢性胃炎都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損傷。在受到應激剌激后,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升高,血管收縮,引起粘膜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副交感神經_垂體_腎上腺系統興奮性升高,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應激性潰瘍。從微生物學角度講,幽門螺旋桿菌是大多數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誘因,這一觀點已被廣泛接受。此外許多研究報道表明,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在炎癥的病理變化特點上存在著自由基類物質活性的異常增高和與之相伴的天然抗氧化物防御作用的減弱。因此從現代醫學角度,治療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的思路是,抑制粘膜損傷因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強胃粘液屏障保護和粘膜修復能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自由基氧化損傷,抑制幽門螺旋桿菌。三
發明內容1、本發明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治療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中藥復方制劑。本發明所述參黃散制劑由大黃、黃芩、丹參、苦參、陳皮、桔梗、槐米、牽牛子共八味中草藥組成。(1)配伍關系由SPSS統計軟件對復方按照性味歸經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以下聚類關系。ProximityMatrix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大黃與黃芩、大黃與牽牛、陳皮與桔梗是傳統中藥中常用的藥對,在功效上具有定的協同作用。按照君臣佐使的劃分依據,大黃、苦參、黃芩性寒味苦,關系密切,此三味藥可作為君藥組。槐米、牽牛、丹參與君藥組關系較近,起輔助作用,可作為臣藥組。陳皮、桔梗距離較遠,性溫、平,味苦辛從功用上看二者可謂佐制藥,以制約或消除主、輔藥峻烈之性。此外桔梗多為引經藥,諸藥舟楫,載藥上浮。(2)重量配比根據上述聚類配伍關系及實際情況,可隨證加減。其重量配比為每百克中,大黃530g、黃芩530g、丹參530g、苦參530g、桔梗525g、陳皮525g、槐米525g、牽牛子520g。2、制備方法本發明所述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的制備方法,可采用將藥物細粉或浸膏按現代制藥工藝制成藥劑,包括膠囊劑、片劑、丸劑等。(1)中藥的前處理對各味中藥進行預處理,取其藥用部分,去除雜質,進行切片、干燥、炮制,再分別進行粉碎、篩分,制得一定粒徑的藥粉。(2)中藥的提取將各味中藥按比例混合,采用煎煮、浸漬、滲漉、回流、超臨界流體萃取法,可加微波或超聲加速浸出,制備浸出液,將浸出液濃縮制備成浸膏。(3)中藥劑型的制備按照現代制藥工藝,將藥物細粉按比例混合均勻,以冷開水用泛制法可制備水泛丸。按照現代制藥工藝,將藥物細粉按比例混合均勻,以蜂蜜為膠黏劑,用塑制法可制備成大蜜丸;將蜂蜜加水稀釋,用泛制法可制成水蜜丸。按照現代制藥工藝,將浸膏可添加適宜的輔料,用塑制法、泛制法或滴制法可制備成濃縮丸。按照現代制藥工藝,將浸膏加輔料濕法制粒、干燥、壓片、包衣,制成片劑。按照現代制藥工藝,將浸膏填充與硬膠囊中,可制成膠囊劑。3、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復方具有理氣行血,破積逐瘀,清熱祛濕、通調水道的作用,與中醫理論中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病癥的氣滯血瘀病機相符。據文獻中的研究報道,本復方所含草藥具有舒張胃部血管,緩解胃腸痙攣,止血、止痛,抑制胃酸等的分泌,增強胃粘膜屏障,清除氧自由基,抗菌消炎等作用,如
背景技術:
所述,可從多種途徑實現對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治療作用。(1)本發明的特點復方配伍合理,君臣佐使明確,攻補升降結合,用藥精煉簡單;作用機理途徑多樣,尤其是對于飲食不調、壓抑上火等因素引起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2)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①多味藥具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可兼治或調節一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②抗氧化作用突出,可兼治一些與氧自由基過量損傷、血液循環有關的慢性疾病,如神經性疼痛、麻木等,而由飲食不調、壓抑上火所致的胃腸疾病患者亦常伴有此類疾病。③通調水道,潤腸通便。牽牛逐水,可祛水腫,并與大黃一同具有通便作用。而上述患者因壓抑上火亦常伴有便秘、水腫癥狀。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所述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可制備成治療由飲食不調、壓抑上火等因素引起的胃潰瘍、慢性胃炎等多種胃腸疾病及其并發癥的藥物。1、中藥前處理藥材切片購自萊州市德裕昌大藥房,將各藥材分別粉碎,過二號藥篩篩分。2、中藥提取按比例取藥粉,大黃10g、黃芩10g、丹參10g、苦參10g、桔梗10g、陳皮10g、槐米10g、牽牛子5g,共75g生藥細粉。采用浸漬方法,第一次浸漬加75%酒精800ml,在65°C、20KHz超聲加速溶出,第二次浸漬加75%酒精600ml。混合兩次浸出液,用脫脂棉過濾,于恒溫水浴(60°C)旋轉蒸發儀下濃縮,然后于真空凍干機下凍干,最終制得約15g干浸膏。每g干浸膏相當于生藥約5g。3、劑型制備(1)水泛丸、水蜜丸按比例取藥粉,大黃10g、黃芩10g、丹參10g、苦參10g、桔梗10g、陳皮10g、槐米10g、牽牛子5g,共75g生藥粉。用刷子沾取少量清水,于托盤內一側(約1/4處)刷勻,使表面潤濕(水區),然后將適量藥粉布于水區上,雙手持盤旋轉搖動,使藥粉均勻粘于盤上,然后用干刷子由一端順序掃下,傾斜托盤,使藥粉集中于另一側,再加少量水潤濕,搖動托盤,刷下,再加水加粉,如此反復多次,顆粒逐漸增大,至泛制成直徑0.5lmm較均勻的圓球形小顆粒,篩去過大、過小部分,即成模丸。將模丸置于托盤中,加水使模子潤濕后,加入藥粉旋轉搖動,使藥粉均勻粘附于丸模上,再加水、加粉,依次反復操作,直至制成所需大小的丸粒。水蜜丸制法同水泛丸,區別是水蜜丸于清水中加入適量蜂蜜。目前已有多種機械泛丸設備,可使生產連續化、自動化。(2)蜜丸、濃縮丸同上,按比例取藥粉共75g于燒杯中,按加入100g蜂蜜,邊加邊攪動,然后將藥塊放于托盤上揉和均勻,用平板將藥塊壓成約5mm后的薄餅,用刀將切成許多邊長為0.5mm左右的立方體藥塊,然后放于錐形瓶中,于搖床上100r/min搖動十分鐘,可得蜜丸。濃縮丸制法同蜜丸,由于大黃、丹參、陳皮、桔梗等藥材含有多糖類物質,水浸膏具有一定黏性,可不加蜂蜜,直接塑丸塊,制丸條,壓丸。目前已有成套的塑制法制丸設備,高效快速,藥丸圓整。(3)硬膠囊劑將真空凍干浸膏填充于空膠囊中可制備成膠囊劑,適用于現代制藥膠囊制劑工藝。(4)片劑將真空凍干浸膏用壓片機可制成素片,然后可用包衣設備包衣成片。(二)藥效作用檢驗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本中藥復方參黃散對飲食不調,壓力大、上火等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炎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除此之外,對于由壓抑上火引起的、右手關脈緊、遲脈沉所主的神經性疼痛、麻木疾病以及二便不通同樣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我們選取了小鼠藥物剌激(消炎痛)、水浸拘束兩種胃潰瘍模型,進行參黃散復方的藥效檢驗,采用建模前給藥方式,觀察本復方對小鼠胃粘膜的保護作用,以反映其對胃潰瘍、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實驗結果表明本中藥復方對兩種胃潰瘍動物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1禾才茅斗1.1受試藥物參黃散,由發明人制備水浸膏,臨用時制備成混懸溶液;陽性對照藥物西咪替丁,臨用時制備成混懸溶液;噴哚美辛。SOD和MDA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1.2實驗動物ICR小鼠,由南京安立默公司提供,普通級,標準體重(1822g),全雄。2實驗操作2.1分組及給藥方法實驗小鼠隨機分為五組,每組10只。給藥陰性對照組,陽性對照組(西咪替丁100mg/kg),低劑量組(浸膏200mg/kg),中劑量組(浸膏400mg/kg),高劑量組(浸膏800mg/kg),每克浸膏相當于生藥5克;連續灌胃給藥3日,每日兩次。中劑量由人的正常服用量按比表面積法換算而得。2.2小鼠水浸拘束法胃潰瘍模型檢驗機理動物受到應激剌激后,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升高,血管收縮,引起粘膜缺血缺氧,抵抗力下降。副交感神經_垂體_腎上腺系統興奮性升高,引起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應激性潰瘍。模型建立給藥后第4d,開始禁食(禁食期間正常給藥),24h后依次開始水浸建模。將小鼠四肢束縛,固定于大鼠鐵絲籠蓋子上。隨即將動物頭部向上垂直浸泡在溫度相對恒定的冷水中,水面在小鼠劍突部位,5小時后取出(水溫在23C左右)。2.3小鼠藥物剌激法胃潰瘍模型檢驗機理消炎痛及阿司匹林,能抑制胃粘膜環氧化酶,使前列腺素合成減少,致胃粘膜細胞屏障機能減弱,胃酸增高而誘發潰瘍。模型建立給藥后第4d,開始禁食(禁食期間正常給藥),24h后依次進行建模。先稱重,按小鼠的重量,注射吲哚美辛30mg/kg,5小時后進行后續操作。3評價指標及實驗結果3.1氧化指標SOD酶活性和MDA含量。分別用SOD和MDA試劑盒,按說明要求操作,數據見表一。血清獲取,采用眼球摘除取血,將所采集小鼠血低溫離心,分離血清,測定血清中SOD、MDA。表一藥物剌激ICR小鼠胃潰瘍模型血清SOD酶活性和MDA含量MDA含量(nmol/ml)12.92±1.4910.46±1.29**10.61±2.1210.68±1.55*9.01±1.70林組別動物數(只)SOD活性(U/ml)陰性對照組7368.51±39.21陽性對照組7426.31±44.00低劑量組7421.28±45.13中劑量組7429.18±45.81高劑量組7440.67±48.58*與陰性對照組比較*P〈0.05,**P<0.01。參黃散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MDA含量,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明顯,與已有文獻中的研究報道相^_3.2胃潰瘍指數及抑制指數。用頸椎脫臼法處死取血后的小鼠,解剖將胃取出,沿胃大彎將胃剪開,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福爾馬林固定,在解剖鏡下拍照。在解剖鏡io倍下拍照,然后將照片在Photoshop中,運用標尺、網格和計數功能,統計出血面積所占的網格數,并可換算出實際的面積。按文獻中的方法算得胃潰瘍指數、抑制率。表二;水浸拘束ICR小鼠胃潰瘍模型胃潰瘍指數和抑制百分率組別動物數(只)潰瘍指數抑制百分率(%)陰性對照組84.25±1.16陽性對照組83.375±1.1920.59低劑量組83.5±0.9317.65中劑量組82.875±1.13*32.35高劑量組81.875±0.99**55.88與陰性對照組比較*P<0.05,**P<0.01表三藥物剌激ICR小鼠胃潰瘍模型胃潰瘍指數和抑制百分率8<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3.3病理切片報告由東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教研室蘇寧老師鑒定并出具報告(附報告兩份參黃散對小鼠水浸拘束胃潰瘍模型保護作用的病理檢查報告,參黃散對小鼠消炎痛藥物剌激胃潰瘍模型的保護作用的病理檢查報告)。小鼠水浸拘束胃潰瘍模型病理切片報告結論見表四。\__一-^-表四藥物對小鼠胃炎病變評分(Z±SD)組別組內動物數(只)組內動物綜合評分陰性對照組46.00±2.45陽性組42.75±1.50藥物低劑量組43.75±0.96藥物中劑量組43.00±1.15藥物高劑量組41.75±0.96*正常組20.5.±0.71*與模型組比較:*P<0.05本研究復制的"胃潰瘍模型"表現為粘膜上皮細胞輕度變性,少數伴有輕度壞死,形成淺表糜爛。固有層、黏膜下層及漿膜層輕度充血、水腫及炎細胞浸潤,炎細胞類型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藥物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并呈劑量相關性,其中高劑量與陰性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小鼠藥物刺激胃潰瘍模型病理切片報告結論見表五。9表五藥物對小鼠胃炎病變評分(^土SD)組別組內動物數(只)組內動物綜合評分陰性對照組4陽性組4藥物低劑量組4藥物中劑量組4藥物高劑量組4正常組25.50±1.732.75±0.96*3.50±2.082.75±1.711.75±0.50*0.5.±0.71**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本研究復制的"胃潰瘍模型"表現為粘膜上皮細胞輕度變性,少數壞死,形成淺表糜爛。固有層、黏膜下層及漿膜層輕度充血、水腫及炎細胞浸潤,炎細胞類型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肌層無明顯病變。藥物應用后上述病變減輕,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其中高劑量與陰性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3.4其他指標給藥一天后,換墊料時觀察各組小鼠的排便情況,相對于陰性組和陽性組,給藥組小鼠糞便質地變軟,成橢球且表面有一層薄水膜;給藥組內高中低劑量間無明顯差異。給藥三天,給藥組亦未見便溏。與實際治療情況相符,服用本復方兩天左右,便秘患者排便順利,服用半月以上,很少有便溏情況。(三)臨床效果由于本發明尚未獲得新藥臨床批件,不能進入系統完善的臨床研究。此發明療效由發明人李月文、發明人李同開、發明人李美松、發明人李鋒在數十年的行醫實踐中得到不斷驗證。對于慢性胃炎患者,每日服生藥散劑兩次,每次一湯匙,約7g。患病三年以內患者,一般十天之內見效,三周可治愈;常年患者,需半月見效,一月可治愈。另外,此類患者常伴隨的神經性疼痛、麻木,頭暈,水腫,便秘等癥可一并調理治愈。權利要求一種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其特征是由大黃、黃芩、丹參、苦參、陳皮、桔梗、槐米、牽牛子共八味中草藥組成,其重量配比為每百克中,大黃10~25g、黃芩10~25g、丹參10~20g、苦參10~20g、陳皮10~20g、桔梗10~20g、槐米5~15g、牽牛子5~10g。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由以下步驟構成(1)中藥的前處理,對各味中藥進行預處理,取其藥用部分,去除雜質,進行切片、干燥、炮制,再分別進行粉碎、篩分,制得一定粒徑的藥粉;(2)中藥的提取,將各味中藥按比例混合,采用煎煮、浸漬、滲漉、回流,可加微波或超聲加速浸出,制備浸出液,將浸出液濃縮制備成浸膏。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其特征是可制成水泛丸或大蜜丸或水蜜丸或濃縮丸或片劑或膠囊劑劑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參黃散中藥復方制劑在制備治療由飲食不調、壓抑上火因素引起的胃潰瘍、慢性胃炎及其神經性疼痛、麻木、便秘并發癥藥物中的應用。全文摘要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治療由飲食不調、壓抑上火等因素引起的胃潰瘍、慢性胃炎多種胃腸疾病及其并發癥的中藥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復方由大黃、黃芩、丹參、苦參、陳皮、桔梗、槐米、牽牛配伍而成,具有理氣行血,破積逐瘀,清熱祛濕、潤燥通便的作用,可通過舒張血管,緩解胃腸痙攣,止血、止痛,抑制胃酸等的分泌,增強胃粘膜屏障,清除氧自由基,抗菌消炎等多種途徑實現對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治療作用,并可兼治神經性疼痛、麻木,水腫、便秘等并發癥。其生產方法可按現代制藥工藝制備成丸劑、片劑和膠囊劑。文檔編號A61P25/00GK101716247SQ200910232778公開日2010年6月2日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日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日發明者徐琛,李同開,李文濤,李曰文,李清蟬,李美松,李鋒,王敏申請人:李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