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毒副作用小、治療效果顯著的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該復方制劑主要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藥制成:牛骨髓15-18%,紫河車8-10%,大懷熟地8-10%,山藥8-10%,枸杞8-10%,山茱萸8-10%,川牛膝15-18%,鹿角膠8-10%,菟絲子8-10%,龜板膠8-10%。該復方制劑取古方“左歸丸”之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功效,補陰方中合用補陽藥,在達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諸方合用有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益氣養血的功效。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醫藥領域,是一種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腎陰虛型的復方制劑,主要適應于由造血系統疾病中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巨幼細胞性貧血,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陣發性血紅蛋白尿,脾功能亢進,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等導致的全血細胞減少癥。
【背景技術】
[0002]全血細胞減少癥(PCP)是血液系統中常用見疾病之一,主要是指外周血紅細胞(RBC)或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計數持續低于正常范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可多種病因引起,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主要由造血系統疾病引起,少部分可由非造血系統疾病引起。在造血系統疾病中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巨幼細胞性貧血,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陣發性血紅蛋白尿,脾功能亢進,原發性骨髓纖維化等是致全血細胞減少的常見疾病,占全血細胞減少癥的70-80% [2]。
[0003]目前西醫臨床上常用一般升白藥如維生素B4等,療效不肯定;生物因子制劑如重組人粒集落刺激因子 等,價格昂貴,呈劑量依賴性;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等,僅適用于自身免疫性粒細胞減少和免疫機制所致的粒細胞缺乏癥患者,副作用嚴重,碳酸鋰能夠刺激骨髓生成粒細胞,但其治療量與產生毒副作用劑量較接近,臨床少用。
[0004]目前全血細胞減少癥的研究多為對癥支持治療,較少能從中醫角度去辨證施治。血細胞減少屬中醫“虛勞”“血虛”等范疇。中醫理論認為,本病源于后天不足,精血生化無源,部分因邪毒傷及骨髓,致瘀血內阻不去,則新血不生,病變在骨髓。
【發明內容】
[0005]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毒副作用小、治療效果顯著的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中藥內服制劑)。
[0006]該復方制劑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藥制成:牛骨髓15-18%,紫河車8-10%,大懷熟地8-10%,山藥8-10%,枸杞8-10%,山茱萸8-10%,川牛膝15-18%,鹿角膠8-10%,菟絲子8-10%,龜板膠8-10 %。
[0007]各成分最佳重量百分比為牛骨髓:紫河車:大懷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膠:菟絲子:龜板膠=16.7%:8.33%:8.33%:8.33%:8.33%:8.33%:16.7%:
8.33%:8.33%:8.33%。
[0008]《黃帝內經》記載“精氣內奪則積虛成損,積損成勞”,說明全血細胞減少癥的發生與脾臟有密切的關系。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精血同源,人之血液與腎關系最為密切,因此補腎為血液病的根本治法。補陽藥往往能刺激造血,而甘寒清補之品則有利于控制出血發熱,并改善造血功能。
[0009]本復方制劑中,牛骨髓為君藥具有補腎、益髓之功,紫河車為血肉之品,其味甘、咸、溫,入肺、心、腎經,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之功。取古方“左歸丸”之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功效,方中補陰方中合用補陽藥,在達到陰中求陽,陽中求陰,諸方合用有補腎滋陰、益髓生血的功效。
[0010]除傳統的煎湯送服方式外,本發明還可以制為膠囊劑、顆粒劑、片劑、口服液等形式的中藥內服制劑。
[0011]以膠囊劑為例,可參照以下工藝制備本發明:
[0012]處方中所有藥物凈選后粉碎成細粉,用80 — 90% (V/V)乙醇加熱回流,然后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40 (500C )的稠膏;取稠膏與藥物細粉混勻,100°C干燥,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裝入膠囊,即得。
[0013]其中,上述加熱回流的操作最好進行三次,第一次加4倍量乙醇,回流4小時,第二、三次加3倍量乙醇,回流3小時。
[0014]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0015]經過研究分析,將PCP患者按中醫辨證分型,分為氣血兩虛、腎陽虛、腎陰虛及腎陰陽兩虛型4型,本發明主要針對腎陰虛型。在中醫經典方劑左歸丸的基礎上,加以紫河車及牛骨髓,重新對各組分的配比進行了優化。在西醫定病、中醫辨證的基礎上,取中西醫之所長,針對不同人群及體質給予個體化、整體化的治療,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西醫結合診治的觀念。
[0016]牛骨髓為君藥具有補腎、益髓之功,紫河車為血肉之品,其味甘、咸、溫,入肺、心、腎經,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之功。取古方“左歸丸”之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功效,補陰方中合用補陽藥,在達到陰 中求陽,陽中求陰,諸方合用有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益氣養血的功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通過列舉臨床療效觀察實驗,具體驗證說明本發明的功效。
[0018]1.實驗內容
[0019]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陜西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病科門診及住院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50例,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隨機分成治療組25例和觀察組25例,進行臨床觀察。全面系統的評價本中藥復方制劑治療化療后腎陰虛型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療效。
[0020]1.1診斷標準
[0021]西醫診斷標準:《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白細胞計數連續兩次均少于4.0X IO9/L0
[002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辨證為腎陰虛證,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兩腿無力,眩暈耳鳴,脫發齒松,盜汗,失眠,夢囈磨牙,口干,尿黃,大便干燥,男子陽強易舉或陽痿、早泄、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0023]1.2納入標準
[0024]①符合化療后腎陰虛型白細胞減少癥的診斷。
[0025]②年齡在20~60歲之間的患者。
[0026]③已知情同意者。
[0027]1.3排除標準[0028]①不符合本研究的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
[0029]②藥物過敏者。
[0030]③依從性差,不能按規定服藥者。
[0031]④感染性疾病,如:傷寒、結核病等。
[0032]⑤妊娠婦女及精神病患者。
[0033]⑥病程中發生病情加重或合并其他病癥。
[0034]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標準擬定。
[0035]顯效:治療后白細胞總數>4.0X109/L,并在療程中能維持療效,直至停藥后I周,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積分改善> 70% ;
[0036]有效:治療白細胞總數〈4.0X109/L,但比治療前上升(0.5~1.0) X 109/L,并在療程中能維持療效直至停藥后I周,臨床癥狀有好轉,積分改善> 30% ;
[0037]無效:治療后白細胞總數增高〈0.5X109/L臨床癥狀無改善,積分改善〈30%。
[0038]2.分組符合納入標準的5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0039]實驗組:本復方制劑+維生素B4片20mg3次/日+鯊肝醇片50mg3次/日,均飯后服。
[0040]本復方制劑以下五種配方,在治療組25例中隨機分配。
[0041]處方一:牛骨髓Hg、紫河車7g、大懷熟地7g,山藥7g (炒)、枸杞7g、山茱萸7g、川牛膝Hg (酒洗蒸熟)、鹿角膠7g (敲碎、炒珠)、菟絲子7g (制)、龜板膠7g (切碎,炒珠)。
[0042]處方二:牛骨髓15g、紫河車Sg、大懷熟地Sg,山藥Sg (炒)、枸杞Sg、山茱萸Sg、川牛膝17g (酒洗蒸熟)、鹿角膠Sg (敲碎、炒珠)、菟絲子Sg (制)、龜板膠Sg (切碎,炒珠)。
[0043]處方三:牛骨髓15g、紫河車8g、大懷熟地7g,山藥7g (炒)、枸杞8g、山茱萸7g、川牛膝Hg (酒洗蒸熟)、鹿角膠7g (敲碎、炒珠)、菟絲子7g (制)、龜板膠7g (切碎,炒珠)。
[0044]處方四:牛骨髓Hg、紫河車7g、大懷熟地7g,山藥8g (炒)、枸杞8g、山茱萸7g、川牛膝Hg (酒洗蒸熟)、鹿角膠Sg (敲碎、炒珠)、菟絲子7g (制)、龜板膠7g (切碎,炒珠)。
[0045]處方五:牛骨髓Hg、紫河車Sg、大懷熟地7g,山藥7g (炒)、枸杞Sg、山茱萸7g、川牛膝Hg (酒洗蒸熟)、鹿角膠Sg (敲碎、炒珠)、菟絲子7g (制)、龜板膠7g (切碎,炒珠)。
[0046]用法:水煎400mL空腹,每天早晚各一次,紅參3g、大棗2枚煎湯送服。
[0047]另外,在服用本復方制劑的基礎上,并聯合雄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可明顯縮短病程,較快提高血紅蛋白,明顯改善全血細胞減少的癥狀,提高療效。
[0048]對照組:維生素B4片20mg,3次/日+鯊肝醇片50mg,3次/日,均飯后服。
[0049]注:粒細胞缺乏者給予重組人粒集落刺激因子150ug皮下注射2次/日,直至達到治療需要。
[0050]3.療效觀察:
[0051]①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白細胞數、血小板及血紅蛋白計數的變化。血常規檢測:應用VIVID7型血常規分析儀檢測,固定一人操作。
[0052]②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改變情況:采用主癥積分(輕度計I分,中度2分,重度計3分,癥狀消失計O分)法評估。
[0053]4.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表2,表3。可以看出,該復方制劑具有良好的功效。另通過查詢五種配方的分配記錄,我們發現第一種配方的功效最佳。[0054]表1兩組治療前后血常規的變化(X 土 s)
[0055]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藥制成:牛骨髓15-18%,紫河車8-10%,大懷熟地8-10%,山藥8_10%,枸杞8_10%,山茱萸8-10%,川牛膝15-18%,鹿角膠8-10%,菟絲子8-10%,龜板膠8-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為牛骨髓:紫河車:大懷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膠:菟絲子:龜板膠=16.7%:8.33%:8.33%:8.33%:8.33%:8.33%:16.7%:8.33%:8.33%:8.3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療全血細胞減少癥的復方制劑,其特征在于:該復方制劑為膠囊劑、顆粒劑、片劑或口服液。
4.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方制劑的膠囊劑的方法,包括: 處方中所有藥物凈選后粉碎成細粉,用80 — 90% (V/V)乙醇加熱回流,然后濾過,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40 (50℃ )的稠膏;取稠膏與藥物細粉混勻,100°C干燥,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裝入膠囊,即得。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回流進行三次,第一次加4倍量乙醇,回流4小時,第二、三次加3倍量乙醇,回流3小時。
【文檔編號】A61P7/00GK103893469SQ201410165184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2日
【發明者】董昌虎, 何春玲, 李宏, 晁旭, 王越月, 田亞寧, 梁漫, 王新梅 申請人:陜西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