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及其中藥制劑與流程

文檔序號:12324025閱讀:939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方法及其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過敏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以鼻癢、噴嚏、鼻分泌亢進、鼻黏膜腫脹為主要臨床表現。過敏性鼻炎屬中醫學鼻鼽范疇,多由肺氣虛弱或脾虛腎虧,衛陽不固,使肺氣受損,風寒之邪乘虛而入,犯及鼻竅,正邪相搏,津液停聚,遂致鼻竅阻塞而成。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鼻腔黏膜的變應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種并發癥。鼻黏膜持續性炎癥和高反應性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過敏原使機體釋放組胺,組胺能引起毛細血管擴張,管壁通透性增加,還能促進腺體分泌增加和血漿滲出,大量滲出液壓迫淺表血管,使黏膜呈現白色,是可以引起一系列過敏癥狀的最主要物質。

隨著工業化的進展,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尤其室內裝潢材料中苯、甲醛等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等因素),過敏性鼻炎發病率有全球性增長趨勢,被視為“21世紀的流行病”。其全球平均發病率為10%~25%。盡管不會危及生命,但過敏性鼻炎其所引起的鼻部癥狀、眼部癥狀(結膜炎)及相關器官癥狀(支氣管哮喘、中耳炎等)可導致睡眠紊亂、食欲減退、全身乏力、疲勞、情緒失調、注意力減退和學習障礙,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工作和學習,使生活質量下降。尤其兒童會因此影響學習成績,嚴重者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礙,甚至影響到頜面部發育。

近年來應用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盧政男等(盧政男,畢國偉,劉祈辰,等.夏季伏天穴位貼敷治療變應性鼻炎55例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3):22-24.)用白芷、細辛、桂枝、黃芪、延胡索、白芥子制成藥餅,用時以生姜水潤濕,取穴第1組:雙側風門、膏育俞;第2組:雙側肺俞、腑俞,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治療患者55例,短期和中期療效的有效率分別69%和91%。黃小玲(黃小玲,天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2,4(3):102-103)對天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進行了研究,具體為:取穴:脾俞、肺俞、足三里(均雙側取穴);中藥:細辛、白芥子、麻黃,將其分別打成粉,過篩,按1∶4∶3混合均勻,加蜂蜜、水調成糊狀,做成藥餅敷于膠布上備用。具體操作:患者取坐位,將藥餅貼敷于所選穴位上,貼敷時間為3~6h,每年3次(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連續2年為1療程。結果表明天灸治療過敏性鼻炎,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療效較好。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中醫藥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優勢,相比西醫治療效果突出,無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小,應用方便,但是依然存在效率低,藥效不穩定,易復發等問題。

天灸屬灸療中的非火熱灸法,又稱為“自然灸”、“發泡灸”或“自灸“,在民間又因其不用艾火,又稱為“冷灸”。中醫學認為皮部屬于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與臟腑、經絡、氣血營玉都有密切的關聯。天灸通過刺澈體表的皮部并結合天炙藥物的作用,經過經絡的傳輸,達到調整經絡藏腑的機能,平衡氣血陰陽,恢復機體健康的目的。

天灸藥物多具有刺激性,致使皮膚表層發生無菌性滲出性炎癥的發生,繼而引起膜結構的變化,形成疏松組織,增加皮膚滲透性,從而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滲入。天灸藥物除了對穴位或患部的刺激作用外,對其直接的藥理作用也不可否認。實際上大灸藥物可通過穴位或患部皮膚吸收,和其它外治法同理。一方面天灸藥物能引起局部皮膚紅赤,甚則起泡;能引起皮膚角質層中細胞膜蛋自質可逆性的構型變化,有研究表明皮膚屏障通常在皮膚發生病變或被破壞時變得薄弱而藥物分子的滲透阻力大大下降,天灸“引赤發泡”增加了皮膚的滲透性;另一方面,天灸發泡能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吸收后轉運也加快,這樣可使藥物的吸收更加充分;更重要的是藥物通過經絡脆穴吸收、傳輸、利用的同時,經絡肺穴對藥物刺激做出較強反應,將藥物作用放大,其療效是經絡脆穴與藥物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們之間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

天灸療法將中藥透皮給藥系統與經絡穴位相結合,以局部皮膚自動加熱促進藥物滲透,與歷史悠久的艾灸保健方法相比,是一種更有效、安全、簡捷方便的方法,且無煙霧、氣味、灰塵等環境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中藥組合物,采用天灸療法,能夠明顯緩解、消除或改善由過敏性鼻炎引起的一系列不適癥狀,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從而達到從根本上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目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細辛10~20份、辛夷8~15份、荊芥5~15份、防風5~15份、毛茛5~12份、黃柏3~10份、黃連10~15份、血竭5~15份、三七1~5份、銅綠1~5份、紅花5~15份、鴨蛋子3~10份、青蒿3~12份、白鮮皮1~5份、薄荷油5~15份。

優選地,所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細辛12~15份、辛夷8~12份、荊芥8~12份、防風10~15份、毛茛5~10份、黃柏6~10份、黃連10~12份、血竭10~15份、三七1~3份、銅綠3~5份、紅花10~15份、鴨蛋子5~8份、青蒿5~10份、白鮮皮2~4份、薄荷油8~12份。

優選地,所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細辛12份、辛夷10份、荊芥10份、防風12份、毛茛8份、黃柏8份、黃連10份、血竭12份、三七2份、銅綠4份、紅花12份、鴨蛋子6份、青蒿8份、白鮮皮3份、薄荷油10份。

一種上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分別稱取荊芥、防風、黃柏、黃連、血竭、三七、銅綠、紅花、鴨蛋子、青蒿、白鮮皮、細辛和辛夷,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體積與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質量以20~30ml:1g進行計量;

步驟S2:首先武火煎煮10~20分鐘,然后文火煎煮30~50分鐘,趁熱過濾,得到煎液;

步驟S3:將所得煎液進行減壓濃縮,溫度為50~70℃,壓力為5~8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對密度為1.3~1.5;

步驟S4:將毛茛搗成糊狀,加入薄荷油,與所述浸膏混合均勻,得到膏體。

一種上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分別稱取荊芥、防風、毛茛、黃柏、黃連、血竭、三七、銅綠、紅花、鴨蛋子、青蒿、白鮮皮、薄荷油、細辛和辛夷,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體積與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質量以20~25ml:1g進行計量;

步驟S2:首先武火煎煮10~15分鐘,然后文火煎煮30~40分鐘,趁熱過濾,得到煎液;

步驟S3:將所得煎液進行減壓濃縮,溫度為55~65℃,壓力為5~6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對密度為1.1~1.3;

步驟S4:將所述浸膏進行真空干燥,粉碎,得到粉體。

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制劑,以上述中藥組合物為有效成分,制備成水劑、膏劑、粉劑或片劑。

優選地,所述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Ⅱ:薏苡仁8~12份、艾芽8~12份、山藥8~12份、郁金8~12份、白術8~12份、茯苓8~12份。

優選地,所述原料Ⅱ通過下述方法進行制備,具體為:分別稱取薏苡仁8~12g、艾芽8~12g、山藥8~12g、郁金8~12g、白術8~12g和茯苓8~12g,混合加水,每克所述原料加水10~12ml,添加姜片5g,微波加熱,提取2~3次,每次提取1~2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至70~80℃時相對密度為1.17~1.19的浸膏;在所述浸膏中加入體積分數為75~80%的乙醇溶液,靜置20~24小時,再次過濾,濾液濃縮至75℃時相對密度為1.14~1.15的膏體;將所述膏體干燥,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粉。

荊芥:味辛,微溫;歸肺、肝經。主治解表散風,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荊芥炮制方法為: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洗凈,潤透,切段,曬干。

防風:味辛、甘,溫。歸膀胱、肝、脾經。主治解表祛風,勝濕,止痙。具有鎮痛、抗菌、解熱等作用。

毛茛: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又名天灸草、自灸草和毛芹草等,味辛,性溫,有毒。外用可以刺激皮膚起泡。主治利濕,消腫,止痛,退翳,截瘧,殺蟲。用于胃痛,黃疸,瘧疾,淋巴結結核,翼狀胬肉、角膜云翳,滅蛆、殺孑孓。《本草綱目》曰“蓑乃草烏頭之苗,俗名毛荃,似水荃而有毛也,采其葉揉按寸口部位,一夜即發泡如火燎,故呼為天灸或自灸。”又載“山人截瘧,采葉按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

黃柏:為蕓香科植物黃檗或黃皮樹的樹皮。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熱痢,泄瀉,消渴,黃疸,痿躄,夢遺,淋濁,痔瘡,便血,亦白帶下,骨蒸勞熱,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瘡瘍腫毒。黃柏中含有較多的小檗堿,能夠有效抗菌。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桿菌、草綠色鏈球菌、痢疾桿菌(宋內氏除外)等均有效。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具有抗菌、抗感染、抗炎癥等多種功效。與黃連復配使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

血竭:又名大血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莖。主治活血通經,祛風除濕。據《中華本草》記載,血竭含大黃素,大黃素甲醚,β-谷甾醇,胡蘿卜甙,硬脂酸,毛柳甙,右旋丁香樹脂酚二葡萄糖甙等成分,對心血管具有一定的影響。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主治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藥理作用研究表明,三七塊根流浸膏能縮短家兔血液凝固時間,有止血作用;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慢心率,減少心肌氧消耗的作用,并能對抗因腦垂體后葉素所致的血壓升高、冠狀動脈收縮的作用。

銅綠:為銅氧化生成的堿式碳酸銅或天然的孔雀石,主含堿式碳酸銅。味酸澀,平,有毒。主治退翳,去腐,斂瘡,殺蟲,吐風痰。治目翳,爛弦風眼,疽、痔惡瘡,喉痹,牙疳,臁瘡,頑癬,風痰卒中。銅綠與其他物質反應后變成銅離子,使細菌內蛋白質變性,從而使細菌體死亡。

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干燥花。主治活血通經,去瘀止痛。治經閉,癥瘕,難產,死胎,產后惡露不行、瘀血作痛,癰腫,跌撲損傷。

鴨蛋子:又名鴉膽子,為苦木科植物鴉膽子的果實。味苦;性寒;小毒。主治清熱;解毒;殺蟲;截瘧。《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鴉膽子,性善涼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

青蒿:味苦、辛,寒。主治清熱,解暑,除蒸。含有苦味質、揮發油和青蒿堿、維生素A。《中華本草》記載,青蒿水煎液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稈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素還可以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降低冠脈流量。

白鮮皮:蕓香科植物白鮮的干燥根皮。味苦;咸;寒。主治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黃疸;濕熱痹。

薄荷油:來源于薄荷的新鮮莖和葉,將薄荷莖、葉曬至半干,即可蒸餾,得薄荷油。薄荷油為淡草綠色液體或淡黃色的澄清液體,具有強烈的薄荷香氣和清涼的微苦味。薄荷油中主成分為左旋薄荷醇含量62.3%-87.2%。可用作芳香藥、調味藥及驅風藥。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郁氣滯,胸悶脅痛;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癥。

細辛,性味辛溫,入肺、腎經。具有發散風寒、溫經止痛、溫化寒痰、宣通肺竅的作用。主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等。《本經》“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藥性論》“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庫,能止眼風淚下,明目,開胸中滯,除齒痛,主血閉,婦人血瀝腰痛。”現代藥理實驗發現細辛有局部麻醉、解熱、鎮痛、抑菌和降低血壓的作用。

辛夷,木筆花、望春花、春花、木蘭、紫玉蘭、白玉蘭、二月花、廣玉蘭;性味辛,溫;歸肺、胃經;主治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別錄》記載:"溫中解肌,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治面腫引齒痛,眩冒、身幾幾如在車船之上者。生須發,去白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明申請人對天灸療法深有研究,并通過多年民間實踐提出了一種能夠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天灸中藥組合物,本發明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將內治外治的原理相互貫通,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本發明通過藥物協同,去除體內痰毒,化解體內瘀滯狀態,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并結合天灸療法的獨特優勢,反復研究施治藥劑,使之與皮膚產生適度刺激,改善皮膚通透性,使藥性從毛孔而入腠理,通經貫絡,直達病灶,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從而達到徹底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目的。

2)鼻鼽的病性屬寒,病位在鼻,卻與肺脾腎三藏的功能失調息息相關。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協同配合,清除痰毒,祛風散寒,扶正祛邪,益氣固表,增強人體自身陽氣,配合天灸療法,相得益彰,充分調動人體機能,改變體內瘀滯狀態,排除體內痰毒,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達到御邪于外的效果。

3)本發明組方科學,配伍合理,諸藥協同,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而且,本發明的使用方法是將中藥組合物涂/敷于患處或穴位,使其局部皮膚灼熱、潮紅,繼之起泡,再結合天灸療法,通過皮膚表面的毛孔擴張,加強藥物分子的快速滲透,和/或通過穴位對藥物的外敏性、放大性和儲存性以及穴位的雙向調節性,實現針刺與藥物的協同效果,使藥物分子能夠直達病灶。中醫認為,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導致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功能活動失常,造成機體內環境相對平衡狀態的破壞所致。本發明中藥組合物配合天灸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和內在平衡,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根本上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癥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本發明結合藥物特性及用藥特點,制備方法簡單,易于操作,普適性廣,所得藥物療效顯著,易于制作成不同劑型的外用藥。

5)本發明以薏苡仁、艾芽、山藥、郁金、白術和茯苓作為口服制劑搭配天灸使用,口服制劑以超微粉的形式進行真空包裝,使用時直接加水溶解即可,一袋超微粉10~12g,一次沖200ml直接口服。其中,薏苡仁、艾芽、山藥、郁金、白術和茯苓配伍相宜,通過適當方法提取,口服具有健胃消食,平肝理氣,調節免疫的作用,與天灸療法配合,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恢復,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清楚闡述本發明的內容,但本發明的保護內容不僅僅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以便提供對本發明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發明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而得以實施。

實施例1: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荊芥10份、防風12份、毛茛8份、黃柏8份、黃連10份、血竭12份、三七2份、銅綠4份、紅花12份、鴨蛋子6份、青蒿8份、白鮮皮3份、薄荷油10份、細辛12份、辛夷10份。

實施例2: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荊芥8份、防風10份、毛茛5份、黃柏6份、黃連12份、血竭10份、三七1份、銅綠3份、紅花10份、鴨蛋子5份、青蒿5份、白鮮皮2份、薄荷油8份、細辛14份、辛夷8份。

實施例3: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荊芥12份、防風15份、毛茛10份、黃柏10份、黃連10份、血竭15份、三七3份、銅綠5份、紅花15份、鴨蛋子8份、青蒿10份、白鮮皮4份、薄荷油12份、細辛15份、辛夷12份。

實施例4: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荊芥15份、防風8份、毛茛12份、黃柏5份、黃連15份、血竭8份、三七5份、銅綠2份、紅花8份、鴨蛋子10份、青蒿12份、白鮮皮5份、薄荷油15份、細辛20份、辛夷15份。

實施例5: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荊芥5份、防風5份、毛茛6份、黃柏3份、黃連10份、血竭5份、三七1份、銅綠1份、紅花5份、鴨蛋子3份、青蒿3份、白鮮皮1份、薄荷油5份、細辛10份、辛夷10份。

實施例6:一種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荊芥10份、防風12份、毛茛8份、黃柏8份、黃連10份、血竭12份、三七2份、銅綠4份、紅花12份、鴨蛋子6份、青蒿8份、白鮮皮3份、薄荷油10份、細辛12份、辛夷10份、川芎5份。

本實施例增添川芎一味中藥,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與血竭、三七、紅花和鴨蛋子協同配伍,加強本方活血化瘀之功效,增強血液循環,補給營養,提高治療效率。

實施例7:水劑的制備

水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稱取荊芥10g、防風12g、毛茛8g、黃柏8g、黃連10g、血竭12g、三七2g、銅綠4g、紅花12g、鴨蛋子6g、青蒿8g、白鮮皮3g、薄荷油10g、細辛12g、辛夷10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體積與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質量以20ml:1g進行計量;

步驟S2:首先武火煎煮12分鐘,然后文火煎煮35分鐘,趁熱過濾,得到煎液。

將所述煎液冷卻,可作為水劑直接使用。將水劑無菌儲存在噴霧瓶中,噴涂使用更方便。

實施例8:膏劑的制備

膏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稱取荊芥10g、防風12g、毛茛8g、黃柏8g、黃連10g、血竭12g、三七2g、銅綠4g、紅花12g、鴨蛋子6g、青蒿8g、白鮮皮3g、薄荷油10g、細辛12g、辛夷10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體積與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質量以25ml:1g進行計量;

步驟S2:首先武火煎煮10分鐘,然后文火煎煮40分鐘,趁熱過濾,得到煎液;

步驟S3:將所得煎液進行減壓濃縮,溫度為65℃,壓力為5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對密度為1.2。

所得浸膏可作為膏劑直接使用。

實施例9:膏劑的制備

膏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稱取荊芥10g、防風12g、黃柏8g、黃連10g、血竭12g、三七2g、銅綠4g、紅花12g、鴨蛋子6g、青蒿8g、白鮮皮3g、薄荷油6g、細辛12g、辛夷10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體積與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質量以25ml:1g進行計量;

步驟S2:首先武火煎煮15分鐘,然后文火煎煮45分鐘,趁熱過濾,得到煎液。

步驟S3:將所得煎液進行減壓濃縮,溫度為65℃,壓力為8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對密度為1.5;

步驟S4:稱取毛茛8g搗成糊狀,加入薄荷油4g,與所述浸膏混合均勻,得到膏體。

所得膏體則可作為膏劑直接使用。

實施例10:粉劑的制備

粉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稱取荊芥10g、防風12g、毛茛8g、黃柏8g、黃連10g、血竭12g、三七2g、銅綠4g、紅花12g、鴨蛋子6g、青蒿8g、白鮮皮3g、薄荷油10g、細辛12g、辛夷10g,混合,加水煎煮,加水的體積與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質量以20ml:1g進行計量;

步驟S2:首先武火煎煮20分鐘,然后文火煎煮30分鐘,趁熱過濾,得到煎液。

步驟S3:將所得煎液進行減壓濃縮,溫度為60℃,壓力為6kPa,得到浸膏,所述浸膏的相對密度為1.3;

步驟S4:將所述浸膏進行真空干燥,粉碎,得到粉體。

所得粉體在使用時,需用無菌水或酒精稀釋成溶液狀,再進行涂抹。

實施例11:片劑的制備

片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S3同實施例10;

步驟S4:將所述浸膏制成厚度為1~2毫米、直徑為0.5~1厘米的片劑。

本發明的述及的一種中藥制劑,以上述中藥組合物為有效成分,制備成水劑、膏劑、粉劑或片劑,優選為水劑。

上述劑型并非對本發明可制備劑型的窮舉,根據本發明及常規工藝,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將本發明的藥物組合物通過與適宜的載體、賦形劑及稀釋劑一同配制為適宜的劑型。所述的劑型還可以為丸劑、散劑、酊劑、混懸劑、乳劑或氣霧劑的形式。所述的適宜的載體、賦形劑及稀釋劑的實例為淀粉、蔗糖、乳糖、葡萄糖、明膠、山梨醇、甘露醇、硅酸鈣、纖維素、甲基纖維素、微晶纖維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水、羥苯甲酯、羥苯丙酯、滑石、硬脂酸鎂和礦物油。所述的劑型中還可另外包括填充劑、抗凝集劑、崩解劑、助流劑、潤濕劑、乳化劑、防腐劑等。

實施例12:口服制劑

本發明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Ⅱ:薏苡仁10g、艾芽10g、山藥10g、郁金10g、白術10g和茯苓10g。

本實施例所述原料Ⅱ通過下述方法制備成口服制劑,具體為:分別稱取薏苡仁10g、艾芽10g、山藥10g、郁金10g、白術10g和茯苓10g,混合加水,每克原料加水10ml,添加姜片5g,微波加熱,提取2次,每次提取1.5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至75℃時相對密度為1.18的浸膏;在所述浸膏中加入體積分數為75%的乙醇溶液,靜置24小時,再次過濾,濾液濃縮至75℃時相對密度為1.15的膏體;將所述膏體干燥,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粉。

將超微粉進行真空裝袋,每袋裝10~12g。使用時,一袋超微粉加200ml水溶解,即為口服制劑。

其中,薏苡仁有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艾芽取自艾草的新鮮芽尖,采摘于清明節后15天內;具有苦燥 辛散,能夠溫經脈、理氣血、止冷痛、逐寒濕等諸多功效。山藥,具有滋養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之功效。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姜片具有利膽、健胃止嘔、辟腥臭、消水腫的作用,保健功效顯著。上述藥物同用,具有健胃消食,平肝理氣,調節免疫的功效,采用適宜的制備方法將藥物活性成分提取得更加充分。

本發明中,微波加熱的功率優選為400~450W,加熱溫度為75~80℃,通過微波加熱更有利于中藥的滲透和提取。

是否需要使用口服制劑以患者自身癥狀進行辯證施治,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配合口服。當然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口服更有利于其恢復自身機能,加快治療效率。

實施例13

本發明治療過敏性鼻炎的中藥組合物,還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Ⅱ:薏苡仁12g、艾芽10g、山藥10g、郁金8g、白術12g和茯苓10g。

本實施例所述原料Ⅱ通過下述方法制備成口服制劑,具體為:分別稱取薏苡仁12g、艾芽10g、山藥10g、郁金8g、白術12g和茯苓10g,混合加水,每克原料加水12ml,添加姜片5g,微波加熱,提取3次,每次提取2小時,合并提取液,過濾,濾液濃縮至78℃時相對密度為1.19的浸膏;在所述浸膏中加入體積分數為80%的乙醇溶液,靜置22小時,再次過濾,濾液濃縮至75℃時相對密度為1.14的膏體;將所述膏體干燥,超微粉碎,得到超微粉。

下面以實施例9制備的膏劑為例說明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使用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1)將膏劑均勻涂抹在皮膚表層或穴位處,輕拍片刻,用無菌膜將涂抹部位包裹,進行固定;2)10~20分鐘后,患者可以感覺到局部灼痛、蟻走感,皮膚潮紅;3天內,患者皮膚逐漸起泡,待水泡內液體充盈、脹滿時,使用天灸療法,將上述水泡內液體吸出;3)灸療結束后,對發泡部位進行適度消毒處理。

上述方法治療一次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一周施診1~2次,遵醫囑。

本發明天灸藥劑以藥物本身進行抗菌,防感染,與現有天灸藥劑相比,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對皮膚無毒性,而且抗菌、防感染效果優異,無需擔心發泡部位感染問題;本發明操作過程較現有方法更加簡單,易于把控,甚至可以自行在家治療。

天灸療法使藥物作用于皮膚表面產生的物理性刺激,進而刺激人體經絡系統,引起交感神經反射彌散,使得經絡臟腑機能的調節,起到治療作用。長期實踐表明,本發明通過刺澈體表的皮部并結合天炙藥物的作用,能夠根治過敏性鼻炎,效果優異。而且,經皮給藥具有超越一般給藥方法的獨特優點,可以不經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的破壞,且皮膚間層還有儲存作用,使藥物濃度曲線平緩,避免了峰谷現象,提供可預定的和較長的作用時間,維持穩定持久的血藥濃度,毒性和不良反應小,使用方便,貼敷者可以自行給藥和隨時中止用藥。

1、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的療效觀察

觀察病例為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間完成相應治療療程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可列入觀察的共有200例。

治療方法:方法Ⅰ:采用本發明膏劑以天灸療法進行治療,每周1~2次,連續使用1個月。方法Ⅱ:采用本發明膏劑以天灸療法進行治療,同方法Ⅰ;同時服用口服制劑,每次天灸療法配合一副口服制劑200ml。將20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采用方法Ⅰ治療120例,采用方法Ⅱ治療80例,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療效評判標準:根據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顯效: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水涕癥狀消失,嗅覺恢復,鼻黏膜紅潤正常,6月以上無復發。好轉:鼻塞減輕,打噴嚏,流清水涕明顯減少,體征減輕,發作次數減少,間歇期延長。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明顯改善,仍時常發作。

統計結果:本發明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在200例過敏性鼻炎患者中,方法Ⅰ治療的120例患者中,顯效114例,顯效率占95%,好轉6例,總有效率為100%。采用方法Ⅱ治療的80例患者中,顯效80例,顯效率為100%。

通過上述療效觀察可以看到,采用方法Ⅰ和方法Ⅱ治療的總有效率均為100%,不同的是:采用治療方法Ⅱ更有利于患者的痊愈,顯效率稍高。此外,申請人對痊愈患者的治療時間進行了比對,發現采用治療方法Ⅱ進行治療,患者的療程可以縮短1~2個療程的時間。

2、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臨床觀察

案例1:黃某,男,28歲,在職員工,患過敏性鼻炎4年有余,不分季節,稍覺受涼即現鼻塞、流涕、鼻癢,早晨加劇。經檢查未找到過敏原,曾服用中藥治療,效果不佳。采用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進行天灸療法治療6周后,相關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

案例2:李某,女,42歲,在職工人,患者患過敏性鼻炎5年余,反復鼻塞、流鼻涕。每天早晨必狂嚏陣作,后自行用藥治療無效果,反復發作2年后,仍是鼻涕如清水,嚴重鼻塞,伴有頭痛,并此時開始已經有輕微的哮喘出現,常處于感冒狀態。采用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進行天灸療法治療9周后,相關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

案例3:高某,男,35歲,教師,反復發作過敏性鼻炎3年余,每遇季節更替,癥狀加重,每天早晨起床時就鼻塞、鼻癢、噴嚏連連、流輕涕,前額及眉間悶痛,頭腦昏蒙,非常痛苦。遇到冷空氣明顯犯,經常感冒,畏風怕冷,自汗。伴有腰酸腿軟,夜尿頻繁。檢查雙側鼻黏膜充血、略微水腫。舌淡白胖大有齒痕,脈沉弱。采用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進行天灸療法治療6周后,相關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

案例4:王某,女,17歲,學生,患者近2年來每年春天早晨起床后出現鼻塞、打噴嚏、流清涕,用手按揉鼻子后癥狀可減輕,口服“息斯敏”稍有緩解,反復發作。患者發病后無發熱、黃疸,無頭痛、咳嗽。局部檢查:副鼻竇區無壓痛,鼻外觀正常,無紅腫、無畸形,鼻粘膜稍有水腫,分泌物清稀。舌淡苔薄白,脈浮平。采用本發明所述中藥組合物進行天灸療法治療4周后,相關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

上述案例僅為本發明部分施診病例,情況屬實,記載在本文中僅用于說明本發明的部分具體適應癥,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病例所反映的癥狀。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文的內容結合常規知識將其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療,也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