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浮法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及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浮法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以及實現該方法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是玻璃液從熔窯的冷卻部溢流槽流出,經過壓延機上、下輥中間,在強制輥壓下,玻璃液迅速冷卻成型的工藝。該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熔化成型等方面的限制,使該方法生產的壓花玻璃產量低,玻璃表面存在著難以消除的波紋和玻筋,因而,很難生產出高檔次的玻璃制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浮法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及其裝置,以提高壓花玻璃的產量和質量。
本發明提出的浮法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是將壓花輥自然漂浮于浮法玻璃生產線的錫槽錫液中,使溫度為780~900℃的熱玻璃帶以250~700m/h的速度從壓花輥上經過,在玻璃的下表面產生花型。
用于實現本發明的方法的裝置包括設置于浮法錫槽內錫液中的壓花輥,在錫槽的底部設有容納壓花輥的凹形壓花輥槽,壓花輥槽垂直于錫槽的縱軸線、水平向外延伸,在壓花輥的兩端有導向機構,在壓花輥槽中設有供導向機構滑行的軌道。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在浮法錫槽的一定溫度區間內設置壓花輥于玻璃帶的下表面,利用錫液對壓花輥的浮力、玻璃自身的重力及該溫度下玻璃的表面張力、粘度、彈性等流變性質,既可使玻璃帶的下表面產生并保持所獲得的花型,又可保證玻璃帶的上表面不被損壞,而實現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圖1是本發明裝置的縱截面示意圖;圖2是壓花輥工作位置和壓花輥槽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圖1、圖2用于實現本發明方法的裝置包括設置于浮法錫槽6內錫液4中的壓花輥7,在錫槽的底部10設有容納壓花輥7的凹形壓花輥槽8,壓花輥槽8垂直于錫槽6的縱軸線、水平向外延伸。在壓花輥7的兩端有導向機構11,它對壓花輥起到承載和限位的作用。在壓花輥槽8中設有軌道9,壓花輥7利用導向機構定位于軌道9中并可沿軌道滑行。
工作時,熔融的玻璃1沿著調節閘板2下面的通道3流動,并以控制的流量向下流到錫液4的表面上,在錫液中,熔融玻璃在重力和表面張力的作用下自然攤開,形成玻璃帶5,在1065~996℃溫度范圍內,玻璃帶表面完成了攤平、拋光的過程。導向機構11引導壓花輥7進入到玻璃帶5下方,并將壓花輥從軌道9釋放,使其自然漂浮于錫液4中,壓花輥在浮力作用下將玻璃帶托起。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壓花輥的合適的溫度位置是在玻璃溫度780~900℃范圍內,相應的玻璃粘度為106.5~105.0Pa.S范圍內。通常,將壓花輥槽8設在錫槽的溫度為780~900℃處。使壓花輥的長度大于或等于玻璃帶寬度。在浮力、玻璃帶的自身重力及玻璃在該溫度范圍內,其表面張力、粘度、彈性等流變性質的作用下,進行壓花生產。結束壓花生產時,壓花輥隨著導向機構進入軌道而脫離玻璃帶下表面,沉入到壓花輥槽中的錫液內,并被移送到壓花輥槽外延出錫槽的部分。
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方法,玻璃帶拉引速度為250~700m/h,壓花輥的直徑為200~500mm。由于玻璃與石墨之間潤濕角很大,玻璃對石墨不易潤濕,因此,以采用高純石墨材質的壓花輥和軌道為好。
權利要求
1.浮法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其特征是將壓花輥漂浮于浮法玻璃生產線的錫槽錫液中,使溫度為780~900℃的熱玻璃帶以250~700m/h的速度從壓花輥上經過,在玻璃的下表面產生花型。
2.一種用于實現權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設置于浮法錫槽[6]內錫液[4]中的壓花輥[7],在錫槽[6]的底部[10]設有容納壓花輥[7]的凹形壓花輥槽[8],壓花輥槽[8]垂直于錫槽[6]的縱軸線、水平向外延伸,在壓花輥[7]的兩端有導向機構[11],在壓花輥槽[8]中設有供導向機構[11]滑行的軌道[9]。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說的壓花輥[7]是高純石墨壓花輥。
4.按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壓花輥的直徑為200~500mm。
5.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說的軌道[9]是高純石墨軌道。
6.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說的壓花輥[7]的長度大于或等于玻璃帶寬度。
7.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是壓花輥槽[8]設在錫槽溫度為780~900℃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的浮法生產壓花玻璃的方法是將壓花輥漂浮于浮法玻璃生產線的錫槽錫液中,使溫度為780~900℃的熱玻璃帶以250~700m/h的速度從壓花輥上經過,在玻璃的下表面產生花型。用于實現本發明方法的裝置包括設置于浮法錫槽內錫液中的壓花輥,在錫槽的底部設有容納壓花輥的凹形壓花輥槽,壓花輥槽垂直于錫槽的縱軸線、水平向外延伸,在壓花輥的兩端有導向機構,在壓花輥槽中設有供導向機構滑行的軌道。本發明的優點是在浮法錫槽的一定溫度區間內設置壓花輥于玻璃帶的下表面,利用錫液對壓花輥的浮力、玻璃自身的重力及該溫度下玻璃的流變性質,既可使玻璃帶的下表面產生并保持所獲得的花型,又可保證玻璃帶的上表面不被損壞,從而實現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文檔編號C03B13/00GK1425619SQ01142649
公開日2003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01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12日
發明者汪建勛, 趙年偉, 劉軍波, 劉起英, 周秋林, 王偉, 張銚, 趙明, 孔繁華 申請人:浙江大學藍星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