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結構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液晶顯示器,且特別是關于液晶顯示器中的可撓性背光才莫塊結構。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器具有高畫質、體積小、重量輕、低電壓驅動、低消耗功率及應用范圍廣等優點,因此已廣泛地應用于可攜式電視、移動電話、攝錄放影機、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顯示器、以及投影電視等消費性電子或電腦產品中,成為顯示器的主流。隨著制造科技的精進,目前液晶顯示器中的玻璃厚度越來越薄。而隨著玻璃厚度越薄,理論上液晶顯示器的撓性應會有所增加,使得制造者能夠將液晶顯示器加工彎曲成想要的形狀。然而,由于傳統液晶顯示器中背光結構的撓性不足,因此制造者在加工彎曲液晶顯示器時,仍然會遭遇難以彎曲甚至是無法彎曲的問題。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一技術形態為一種背光結構,其是以可撓曲的緩沖片與邊緣緩沖材料來取代原本堅硬的膠框,借此增加整個背光結構的可撓性。本發明背光結構的一實施例包括殼體、緩沖片、導光板與邊緣緩沖材料。其中,緩沖片鋪設在殼體的底面。導光板設置在緩沖片上。邊緣緩沖材料設置在殼體中,且位于導光板上。本發明的另一技術形態為上述背光結構的制造方法。本發明背光結構的制造方法的一實施例包括下列步驟(1)提供殼體。(2)在殼體的底面鋪設緩沖片。(3)在緩沖片上設置導光板。(4)在導光板的至少一邊上設置邊緣緩沖材料。圖1為依照本發明的實施例示出一液晶顯示器的立體圖。圖2示出圖1的液晶顯示器的分解透視圖。圖3示出沿著圖1的線段3剖開的剖面圖。圖4-圖9示出圖1的液晶顯示器的部分制造流程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3:線段100:液晶顯示器110:殼體112:底面120:緩沖片122:反射面132:邊緣緩沖材料133:凹口134:緩沖塊136:緩沖條140:導光板142:凸緣144:出光面150:光源模塊160:光學膜片170:遮光膠帶180:液晶面^反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為依照本發明的實施例示出一液晶顯示器100的立體圖。圖2示出圖1的液晶顯示器100的分解透視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公開上述液晶顯示器100的背光結構,此背光結構包括殼體110、緩沖片120、導光板140與邊緣緩沖材料132。其中,緩沖片120鋪設在殼體110的底面112。導光板140設置在緩沖片120上。邊緣緩沖材料132設置在殼體110中,且位于導光板140上。具體而言,上述的邊緣緩沖材料132是壓制導光板140的至少一邊,在本實施例中邊緣緩沖材料132采用直接接觸的方式壓制導光板140。亦即,導光板140的側邊將會夾在邊緣緩沖材料132與緩沖片120中間。圖3示出沿著圖1的線段3剖開的剖面圖。由于本實施例中邊緣緩沖材料132為階梯形的結構,在圖3中,線段3主要是自階梯形邊緣緩沖材料132最高處剖開,如圖所示,邊緣緩沖材料132可具有至少一凹口133,而導光板140則具有至少一凸緣142。在使用時,導光板140的凸緣142將嵌入邊^^緩沖材4牛132的凹口133中,以徹底固定導光才反140的位置。此外,若導光板140的側面與殼體110之間具有空隙,制造者亦可選擇在導光板140的側面與殼體IIO之間設置緩沖條136,以避免導光板140產生晃動的問題。舉圖2為例,由于邊緣緩沖材料132僅壓制導光板140的左邊,因此制造者可選擇加裝一對緩沖條136在導光板140的左右兩側,以加強導光板140的固定。上述的邊緣緩沖材料132與緩沖條136的材質均可為發泡材料,例如INOAC公司所出品的PORON。應了解到,以上所述的邊緣緩沖材料132與緩沖條136的配置與材質均僅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
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根據實際需要彈性選擇邊緣緩沖材料132與緩沖條136的實施方式。當然,上述的緩沖片120的材質亦可為發泡材料,例如INOAC/^司所出品的PORON。或者,制造者亦可直接應用反射片來作為緩沖片120。如此一來,緩沖片120將具有面向導光板140的一反射面122,讓射入導光板140的光線能夠充分反射至導光板140的出光面144。在實際上,制造者可選擇白色或銀色來作為反射面122的顏色。為了進一步增進背光結構的可撓性,制造者可選擇記憶合金作為殼體110的材質,例如鎳鈦合金或鎳鈦鈷合金。以下表一列出這兩種合金的成分與形狀回復溫度(Shape-recoverytemperature)。只是應當了解到,以上所舉的殼體110材質僅為例示,殼體110的材質也可以是其它撓性材料,本發明所屬
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視實際需要而彈性選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表一合金的成分與形狀回復溫度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40的材質可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對苯二曱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硅樹脂(silicone)等可彎曲的透明材質,且此導光板140的厚度可介于約0.25-0.5mm,以確保整個背光結構都能夠彎曲加工。應了解到,"約,,是用以修飾任何可些微變化的數量,但這種些微變化并不會改變其本質。舉例來說,"導光板140的厚度可介于約0.25~0.5mm",此一描述除了代表導光板140的厚度確實介于0.25-0.5mm夕卜,只要導光板140能夠彎曲加工,導光板140的厚度亦可略小于0.25mm,或略大于0.5mm。本發明另一技術形態為上述背光結構的制造方法。以下將舉圖4-圖9為例,以具體說明如何實施以上技術內容。參照圖4,制造者可先提供一殼體110。此殼體110的材質可為記憶合金,例如鎳鈦合金與鎳鈦鈷合金,其成分與形狀回復溫度均已記載于表一中,在此不再重復贅述。參照圖5,接著制造者可在殼體110的底面112鋪設一緩沖片120。此緩沖片120的材質可為發泡材料,例如INOAC公司所出品的PORON,或者直接應用反射片來作為緩沖片120。參照圖6,制造者可在緩沖片120上設置導光板140。此導光板140的材質可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對苯二曱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硅樹脂(silicone)等可彎曲的透明材質。此外,制造者可選擇以巻軸式制程(rolltorollprocess)來制造導光板140,使得導光板140的厚度介于約0.25-0.5mm,甚至更薄,以利于彎曲加工。參照圖7,接著制造者可在導光板140的側邊設置光源模塊150。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模塊150為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模塊,但此并不限制本發明,其他適當的光源,也都可以是光源模塊150的實施方式之一。參照圖8,然后制造者可在導光板140的至少一邊上設置邊緣緩沖材料132。上述的邊緣緩沖材料132會將導光板140的側邊夾在邊緣緩沖材料132與緩沖片120中間,以固定導光板140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邊緣緩沖材料132的材質可為發泡材料,例如INOAC公司所出品的PORON。此外,制造者亦可在此時于光源模塊150上覆蓋一緩沖塊134,以保護光源模塊150免受外力沖擊的影響。在本實施例中,緩沖塊134的材質可為發泡材料,例如INOAC公司所出品的PORON。參照圖9,制造者可選擇在導光板140的側面與殼體110之間設置緩沖條136,以避免導光板140產生晃動的問題。以圖9為例,由于邊緣緩沖材料132僅壓制導光板140的左邊,因此制造者可選擇加裝一對緩沖條136在導光板140的左右兩側,以加強導光板140的固定。在本實施例中,緩沖條136的材質亦可為發泡材料,例如INOAC公司所出品的PORON。如圖1與圖2所示出,在實際應用時,制造者可將多個光學膜片160堆疊在邊緣緩沖材料132、緩沖條136與緩沖塊134所構成的口字型結構上,并以遮光膠帶170粘合固定,即可完成背光模塊的制作。由于這樣的背光模塊并不具有剛性元件,因此制造者可輕易地彎曲此背光模塊。如此一來,制造者只要在此背光模塊上安裝可彎曲的液晶面板180,即可順利實現弧形或彎曲形的液晶顯示器100。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權利要求1.一種背光結構,包括一殼體;一緩沖片,鋪設在該殼體的底面;一導光板,設置在該緩沖片上;以及一邊緣緩沖材料,設置在該殼體中,且位于該導光板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結構,其中該邊緣緩沖材料壓制該導光板的至少一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結構,其中該邊緣緩沖材料具有至少一凹口,且該導光板具有至少一凸緣,嵌入該邊緣緩沖材料的該凹口中。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結構,還包括至少一緩沖條,設置在該導光板的側面與該殼體之間。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結構,其中該緩沖片具有一反射面,面向該導光板。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結構,其中該殼體的材質為記憶合金。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結構,其中該導光板的厚度介于約0.25mm~0.5mm。8.—種背光結構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殼體;在該殼體的底面鋪設一緩沖片;在該緩沖片上設置一導光板;以及在該導光板的至少一邊上設置一邊緣緩沖材料。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結構的制造方法,還包括在該導光板的側面與該殼體之間設置至少一緩沖條。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結構的制造方法,還包括以巻軸式制程制造該導光板。全文摘要一種背光結構包括殼體、緩沖片、導光板與邊緣緩沖材料。其中,緩沖片鋪設在殼體的底面。導光板設置在緩沖片上。邊緣緩沖材料設置在殼體中,且位于導光板上。文檔編號G02F1/1335GK101413630SQ20081018485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申請日期2008年12月5日優先權日2008年12月5日發明者蘇震益,陳志偉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