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藤黃瘡瘍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皮膚病的中藥,特別是一種藤黃瘡瘍散。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見的皮膚病主要有各種皰疹、濕疹、癬、尖銳濕疣、黃水瘡、毛囊炎和癤等,在臨床上主要采用西醫療法,即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性藥物,或注射或口服或涂刷患處,用這種方法治療,其療程較長,治療費用也比較高。在中醫臨床上,主要采用清熱利濕、祛風除濕的藥物,如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夏少農,《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1978)的方劑,由黃柏、丹皮、燈芯草、半枝蓮、蒲公英、代赭石、靈磁石、珍珠母組成;治療濕疹(王貴淼、林乾良編的《家庭良方》66頁)的方劑,由苦參、雄黃、白礬組成。中國專利(專利申請號為01127295.3)“帶狀皰疹酊”,采用鮮鵝不食草、冰片、雄黃、青黛配伍,其優點有抗水痘病毒、作用迅速、適用于水痘皰疹、帶狀皰疹。又如中國專利(專利申請號為98112065.2)“治療尖銳濕疣藥物”,主要由鴉膽子、狼毒、石見穿、野菊花、石碳酸、青黛、黃柏、苦參、石膏、紫草、滑石、冰片制成搽劑和粉劑,采用搽劑和粉劑同時使用,療程短,療效高,藥物易于滲透病灶深處,對皮膚無毒無刺激作用,對尖銳濕疣能達到治標又治本,總治愈率達到99%,隨訪復發率僅為1%。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解皮膚諸熱毒、消腫除濕殺蟲,可治療各種皰疹、濕疹、癬、尖銳濕疣、黃水瘡、毛囊炎和癤、腮腺炎、淋巴結核等病癥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發明一種藤黃瘡瘍散,它由下列藥物組成藤黃[Garcinia morella Desv.]、
兒茶[Acacia catechu(L.f.)Willd.]、青黛[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雄黃[Realgar]、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黃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烏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和冰片。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一藤黃3~45 兒茶2~30青黛1.5~20雄黃3~100黃連6~40黃柏3~40。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二藤黃5~20兒茶5~20青黛3~10雄黃5~30黃連8~30黃柏5~20。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三藤黃10兒茶10青黛5雄黃10黃連10黃柏10。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四藤黃3~45 兒茶2~30青黛1.5~20雄黃3~100 黃連6~40黃柏3~40苦參10~50。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五藤黃10兒茶10青黛5雄黃10黃連10黃柏10苦參15。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六藤黃3~45 兒茶2~30青黛1.5~20雄黃3~100黃連6~40黃柏3~40烏梅10~20。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七藤黃10兒茶10青黛5
雄黃10 黃連10黃柏10烏梅15。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八藤黃3~45 兒茶2~30青黛1.5~20雄黃3~100黃連6~40黃柏3~40冰片5~10。
其各藥物的重量份額配比方案九藤黃10兒茶10青黛5雄黃10黃連10黃柏10冰片7。
中醫認為,帶狀皰疹是由于肝氣郁結、久而化火妄動、脾經濕熱內蘊、外溢皮膚而生,偶因兼感毒邪、以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成,治宜清肝火、利濕熱;濕疹則是由濕熱相合、又受外風、損及肌膚所致,治療應利濕清熱、涼血祛風;癬是由濕熱風毒侵于皮膚所致,治療應滲濕止癢。本發明的藤黃瘡瘍散,以藤黃、兒茶為君藥,藤黃味酸澀、有毒,善治癰疽腫毒、頑癬惡瘡;兒茶味苦、澀、微寒,專用于潰瘍不斂、濕疹、口瘡、外傷出血諸癥,二藥合用有消腫、化毒、止血、殺蟲、收濕生肌斂瘡之功。黃連、黃柏、苦參素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臣藥,黃連性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外治濕疹、濕瘡;黃柏性苦、寒,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苦參性苦、寒,清熱燥濕、殺蟲,用于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佐以味咸性寒、清熱解毒、涼血、用于溫毒發斑的青黛和燥濕、祛風、殺蟲、解毒,專治疥癬、禿瘡、癰疽、走馬牙疳、纏腰蛇丹、破傷風、蛇蟲螫傷、腋臭、臁瘡、哮喘、喉痹、驚癇、痔瘺諸癥的雄黃以及性平味酸、澀、能生津健脾的烏梅和味辛、苦、微寒,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冰片,故本發明的藤黃瘡瘍散具有能解皮膚諸熱毒、消腫除濕殺蟲之功效,可治療各種皰疹、濕疹、癬、尖銳濕疣、黃水瘡、毛囊炎和癤、腮腺炎、淋巴結核等病癥。本藥物應用于臨床,共治療各種皮膚病患者1195例,其中治愈1135例、有效48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達99%。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3克、兒茶2克、青黛1.5克、雄黃3克、黃連6克、黃柏3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使用時,先將患處用溫水洗凈擦干,用備用的稀糊狀藥物涂刷患處,每天早中晚各涂一次,連涂三天即可痊愈。
本藥物也可用麻油來代替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還可用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實施例二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45克、兒茶30克、青黛20克、雄黃100克、黃連40克、黃柏4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三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5克、兒茶5克、青黛3克、雄黃5克、黃連8克、黃柏5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四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20克、兒茶20克、青黛10克、雄黃30克、黃連30克、黃柏2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五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10克、兒茶10克、青黛5克、雄黃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一至五,對各種皰疹、濕疹、癬、尖銳濕疣、黃水瘡、毛囊炎和癤、腮腺炎、淋巴結核等病癥均有較好的療效。
實施例六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3克、兒茶2克、青黛1.5克、雄黃3克、黃連6克、黃柏3、苦參1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七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45克、兒茶30克、青黛20克、雄黃100克、黃連40克、黃柏40、苦參5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八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10克、兒茶10克、青黛5克、雄黃10克、黃連10克、黃柏10、苦參15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六至八,對各種癬癥均有特療效,尤以頭癬效果最好。
實施例九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3克、兒茶2克、青黛1.5克、雄黃3克、黃連6克、黃柏3、烏梅1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十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45克、兒茶30克、青黛20克、雄黃100克、黃連40克、黃柏40、烏梅2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十一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10克、兒茶10克、青黛5克、雄黃10克、黃連10克、黃柏10、烏梅15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九至十一,對尖銳濕疣有特療效。
實施例十二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3克、兒茶2克、青黛1.5克、雄黃3克、黃連6克、黃柏3、冰片5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十三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45克、兒茶30克、青黛20克、雄黃100克、黃連40克、黃柏40、冰片10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十四取上好無蟲注、無霉壞變質的藤黃10克、兒茶10克、青黛5克、雄黃10克、黃連10克、黃柏10、冰片7克共研成細末,用濃茶汁調成稀糊狀備用。
其他同上。
實施例十二至十四,對毛囊炎和癤有特療效。
權利要求
1.一種藤黃瘡瘍散,特征在于它由下列重量份額的原料粉碎制成藤黃 3~45 兒茶 2~30青黛 1.5~20雄黃 3~100黃連 6~40黃柏 3~4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5~20 兒茶 5~20青黛 3~10雄黃 5~30 黃連 8~30黃柏 5~2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10兒茶 10 青黛 5雄黃 10黃連 10 黃柏 1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3~45 兒茶 2~30青黛 1.5~20雄黃 3~100黃連 6~40黃柏 3~40苦參 10~5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10兒茶 10 青黛 5雄黃 10黃連 10 黃柏 10苦參 1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3~45 兒茶 2~30青黛 1.5~20雄黃 3~100黃連 6~40黃柏 3~40烏梅 10~20。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10兒茶 10青黛 5雄黃 10黃連 10黃柏 10烏梅 15。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3~45 兒茶 2~30 青黛 1.5~20雄黃 3~100黃連 6~40 黃柏 3~40冰片 5~1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藤黃瘡瘍散,其特征在于所用原料的重量份額為藤黃 10兒茶 10青黛 5雄黃 10黃連 10黃柏 10冰片 7。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的藤黃瘡瘍散,其成分包括藤黃、兒茶、青黛、雄黃、黃連、黃柏、苦參、烏梅和冰片,具有能解皮膚諸熱毒、消腫除濕殺蟲之功效,可治療各種皰疹、濕疹、癬、尖銳濕疣、黃水瘡、毛囊炎和癤、腮腺炎、淋巴結核等病癥,是一種治療各種皮膚病的比較理想的中成藥。
文檔編號A61K9/14GK1660182SQ200410047028
公開日2005年8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9日
發明者許敘南, 許玉能, 唐少玲 申請人:許敘南